摘要:先别急着笑,这事儿真成了。11月10号,《大圣在东北》在长春开机,主角就是去年冬天把游客逗得前仰后合的“雪饼猴”。那阵子,抖音上全是它接雪饼、啃得满脸冰碴的短视频,点赞像不要钱似的往上涨。有人专门坐高铁去长春动植物公园,就为亲眼看它“干饭”。现在,同一拨人把猴
“一只猴子靠啃雪饼啃出2亿播放,现在居然要拍成电影,还把花果山搬到零下二十度的长春,你说离谱不离谱?”
先别急着笑,这事儿真成了。11月10号,《大圣在东北》在长春开机,主角就是去年冬天把游客逗得前仰后合的“雪饼猴”。那阵子,抖音上全是它接雪饼、啃得满脸冰碴的短视频,点赞像不要钱似的往上涨。有人专门坐高铁去长春动植物公园,就为亲眼看它“干饭”。现在,同一拨人把猴子请进片场,说要拍一部“东北味”的西游记。听起来像段子,可片方连取景地都锁死了:净月潭的雾凇当花果山,青怡坊的文创园当龙宫,动植物公园原地变“高老庄”。一句话,把整座城市当成布景板,连冻梨和炕头都不放过。
有人纳闷:西游就西游,干嘛非得塞东北话、配热炕头?答案其实挺实在——观众看腻了滤镜仙侠,也听腻了“俺老孙来也”的标准普通话。把大圣扔进雪窝子,让他蹲在火炕上跟土地爷唠嗑,再递过去一块冻梨,画面立刻有了烟火气。片方算过账:东北轻喜剧在视频平台一向稳,加上“雪饼猴”自带流量,春节档合家欢缺的就是这股“接地气”的喜气。于是,一个原本只在动物园里耍宝的网红,被包装成“东北分圣”,顺势接住了文旅+影视的两股热钱。
可别小看这股“土味”。净月高新区去年刚推出“影视拍摄基地扶持计划”,第一批名额里就有这部戏。政策给场地、给航拍许可,连雾凇航拍都开绿灯,说白了,政府也想借猴子的腮帮子把冬天游客勾回来。长春冬天冷得掉耳朵,以往靠滑雪、看雾凇拉人流,现在多了一条“跟着电影去打卡”的线路:上午去动植物公园看真猴,下午去净月潭看“花果山”,晚上回市区吃剧组同款冻梨、锅包肉。一条线串起吃住行,比单纯卖门票聪明多了。片方还提前放出话:电影上线当天,公园同步办“雪饼猴嘉年华”,游客买门票就送“雪饼”造型的文创雪糕。流量怎么变现?路径明明白白。
再说回片子本身。导演梁嘉诚之前拍《东北囧事》,擅长把尴尬拍成好笑;编剧马金萍是吉林省作协的,二人转台词张嘴就来。主演王铁柱就是“雪饼猴”本猴,动物园里练出的即兴反应,正好用在镜头前。老戏骨郭凯敏、李威来搭戏,一个演被猴子忽悠得团团转的土地爷,一个演穿军大衣的“东北版”太上老君。剧组透露,剧本里专门给“雪饼”加了一场重头戏:大圣初到东北,饿得前胸贴后背,一小姑娘递过来一块雪饼,他啃得直掉渣,从此把“雪饼”当信物。观众看到这儿,大概率会秒懂——这不就是我们在动物园看过的那一幕嘛?情绪对上了,笑点就有了。
有人担心:网络电影嘛,拍得快、播得快,十天半个月就埋进片海。可这部不一样,它把“时效”玩成了“地标”。开机当天,长春零下八度,演员嘴里冒白气,摄影师说“要的就是这股哈气”。后期再做点“仙气”特效,雾凇+哈气+雪饼渣,画面辨识度直接拉满。等片子春节上线,观众一打开就认出“这是我们东北的冬天”,情感共鸣先赢一局。再加上2亿话题播放量打底,哪怕只有十分之一的人点进正片,分账票房也稳了。片方算盘打得精:成本不高,场景现成,演员一半素人一半老戏骨,省下的钱全砸在宣传——抖音、快手、视频号三轮预热,线下嘉年华再收割一波,ROI怎么算都不亏。
当然,最划算的还是长春这座城市。过去提起东北影视,大家先想到沈阳、哈尔滨,长春总差点意思。这回借一只猴子,把“电影+冰雪+文创”打包推出,城市名片直接换了个新皮肤。游客来了,住店、打车、买冻梨,GDP像滚雪球一样往前拱。等春天一到,雪化了,猴子回动物园继续上班,可电影还在平台上循环播放,把“长春”两个字一次次刷进观众眼里。这波操作,比单纯投广告持久多了。
说到底,这就是一场“把网红生命周期拉长”的实验。动物园里的猴子只能红一个冬天,拍成电影,它就能年年春节被翻出来。观众图个乐,城市得流量,平台收分账,三方皆大欢喜。至于片子最后能不能封神,反倒没那么重要——反正东北人已经先笑了:原来大圣不光会翻筋斗云,还会啃雪饼、盘火炕,一口东北腔把“取经”变成“找活儿干”。生活够累了,看点带冰碴的乐子,挺好。
来源:悠闲海浪nKuF8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