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说中美两军轻武器的火力配系是相对平衡,那么双方狙击装备的对比就严重失衡、差距悬殊。严格说,志愿军当时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狙击装备,只是使用普通步枪实施冷枪作战,并且取得令人赞慕的战绩。就连当时志愿军冷枪作战中战绩最高的神枪手张桃芳,发射436发枪弹完成214
如果说中美两军轻武器的火力配系是相对平衡,那么双方狙击装备的对比就严重失衡、差距悬殊。严格说,志愿军当时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狙击装备,只是使用普通步枪实施冷枪作战,并且取得令人赞慕的战绩。就连当时志愿军冷枪作战中战绩最高的神枪手张桃芳,发射436发枪弹完成214次击杀纪录,也都是使用普通步枪完成的。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志愿军狙击手使用的主要是苏式M1944步骑枪。从这种枪的基本性能来说,其并不适合当作狙击步枪使用。该枪由著名的“水连珠”苏式M1891/30步枪改进而成,其改进的基型可以说是莫辛-纳甘M1938卡宾枪。这种卡宾枪是M1891/30步枪的缩短型,枪管由原来的730mm缩短到518mm,主要配备给炮兵、骑兵等技术兵种和后勤人员使用。后来,苏军通过战争实践发现步兵的交战距离已经因为机械化装备的大量使用而大幅缩短,步枪不再需要那么长的枪管以提供远距离射击能力。于是,苏军在1944年研制出枪管同样长518mm,但加装了折叠式枪刺的M1944步骑枪,将其作为制式装备,替代原来的步枪和卡宾枪。
枪管的大幅缩短一方面大大提升了便携性,但也带来不小的问题。由于枪管的缩短,发射药燃烧时间缩短导致燃烧不充分,枪口焰和噪声比原来增大,后坐力也增强。更重要的是,由于枪管缩短使得原本远距离上很好的射击精度也受到影响。由于苏军步兵主要是协同坦克实施作战,这样的缺点并不突出,远距离上的火力压制完全可以由火炮、轻重机枪等武器实施,并不影响整体作战效果。但作为狙击武器,M1944步骑枪明显不够格。也正是这个原因,二战中苏军的狙击步枪都是在标准步枪和半自动步枪基础上改进而成的,直到战后专门设计的SVD狙击步枪出现。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志愿军主要使用这种短枪管的卡宾枪作为“狙击步枪”使用,只能说是因陋就简,属于“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作战思想的体现之一。
反观美军的狙击装备则完全是碾压式的优势。二战中美军就拥有性能优良的狙击武器,主要包括M1903A4和M1系列狙击步枪。在二战初期,美军使用的狙击步枪是由斯普林菲尔德M1903步枪改装的M1903A4狙击步枪。该枪虽然以精准著称,但由于美军在二战中全面换装M1半自动步枪而显得有些落伍。因此,美军在二战后期开始研制由M1半自动步枪改装的狙击步枪。当时,生产厂商推出2种不同的改装方案,分别命名为M1E7和M1E8狙击步枪。经过对比测试,美军于1944年6月将M1E7狙击步枪正式命名为M1C狙击步枪,将其列为制式装备。因为时间比较紧促,直到二战结束时该枪也只有少量配备到部队,在朝鲜战争期间则被大量使用。M1E8在1944年9月被命名为M1D狙击步枪,也未来得及在二战结束前装备部队,但在朝鲜战争中大量使用。
影片中使用M1D狙击步枪的伊斯班,该枪加装喇叭状M2枪口消焰器
这两种狙击步枪都由普通的M1半自动步枪改装并加装光学瞄准镜而成,有些狙击步枪还通过刺刀座加装枪口防焰帽或改装叉形枪口消焰器。影片中,伊斯班少校使用的M1D狙击步枪,枪口就加装喇叭状的M2消焰器,其余狙击步枪则没有这个装置。
影片中的美军M1D狙击步枪,注意枪管尾部自行加装的衬套
两种狙击步枪的最大差别是瞄准镜座安装方式不同,M1C的瞄准镜座用销子和螺丝固定在机匣左侧,M1D安装在枪管尾部加装的衬套左侧。由于瞄准镜座均在枪身左侧,因此两种型号在安装光学瞄准镜后均不影响使用8发漏夹装填枪弹,也不影响弹壳和漏夹的弹出。影片中美军使用狙击步枪进村搜索时,不安装光学瞄准镜而使用保留的机械瞄具,反应速度更快,视野也更好。
此外,这两种狙击步枪还采用不同的光学瞄准镜。M1C通常使用M73、M81或M82光学瞄准镜,后来在翻新时也使用过M84瞄准镜。上述瞄准镜放大倍率均为2.5倍。M1D则主要使用M82或M84瞄准镜,后来还采用过K4瞄准镜,该瞄准镜放大倍率4倍。有的美军狙击步枪在朝鲜战争中还曾加装主动式红外夜视仪,以进行夜间狙击。由于使用的光学瞄准镜倍率较小,美军发现M1系列狙击步枪的有效射程并不远,在400~600码(366~549m)内射击精度较好,再远就出现较大下降。根据上述特征,影片中美军使用的狙击步枪很明显是M1D,因为可以看到其瞄准镜是通过枪管尾部的衬套进行安装的。不过,影片中美军狙击步枪上的光学瞄准镜与原品外形有差异,应该是用现有的道具顶替的。
装有制式光学瞄准镜的M1D狙击步枪与志愿军手中的普通M1944步骑枪相比,占有极为明显的优势。影片中,多次出现我军发现敌狙击手后打不着对方,而对方却能打到自己的困境。其中的原因并非完全是我方步枪的射程不如对方,而是我方没有光学瞄准镜的普通步枪在有效射程上不如敌人的狙击步枪。在远距离上,人的视觉分辨力下降,使用普通步枪会出现命中精度下降,有效射程也就相应缩短。而配备光学瞄准镜后能大大提高远距离上的分辨力,加上瞄准镜上的距离分划也就能够提高命中精度,有效射程自然得到很大延伸。在这种情况下,双方所谓的“对狙”也就出现了技术装备方面的巨大悬殊。即使这样,当年的志愿军狙击手(尽管当时并不这么叫)们依然无所畏惧地与敌军较量,并且取得令对手感到钦佩的战果。
影片中的其他军事细节
《浴血无名川》影片中出现的武器装备道具总体来说很到位,特别是影片中包括M1944步骑枪和M1D狙击步枪在内的中美两军主战轻武器细节都很到位,即使是制作的道具枪细节也表现不错。志愿军战士还使用英制司登冲锋枪,也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但影片中也出现了一些装备道具方面的瑕疵。
美军坦克上用三脚架安装重机枪,与实际情况不符
在美军运输车队向重炮营阵地输送备用炮管时,其车队由2辆坦克护送。这些坦克车顶也装有重机枪,不过其安装方式显然有点问题。美军坦克车载的重机枪实际上是安装在专用枪座上,而不是像影片中那样用三角架进行安装。而且,那时美军坦克的车顶重机枪主要有2种不同口径,7.62mm口径的M1919A4一般安装在战斗室舱门前面,用于对地面目标射击;而12.7mm口径的M2一般安装在炮塔后部,由乘员站在炮塔后面进行操作,可兼顾对空射击和对地面目标射击。可惜的是,这些细节并未在影片中得到体现。
影片中,杜川等人估计到美军很可能要打过来,因此布置了不少陷阱,但在经验丰富的美军狙击手面前并未起到太大作用。其中,有布设拉发防步兵地雷的镜头。从外形看,这种地雷应该是苏制POMZ-2防步兵地雷(我国的仿制型号为59式防步兵地雷)。这种地雷就像是一枚带有预制破片槽的大号木柄手榴弹,只不过“弹柄”(实际是固定桩)一端是尖头的,便于插入地面后固定,拉发引信则设置在弹体头部。布设时,将固定桩尖头向下插入地面,装上雷体后将绊线连接到另一个固定物体上,最后拔去保险销即可。此时,如果敌人被绊线绊住,就会触发拉发引信引起爆炸。
影片中的苏制POMZ-2防步兵地雷
该地雷内部装有TNT炸药75g,爆炸后能够形成50粒左右的破片。由于该型地雷设置方式比较独特,弹体高于地面,因此其杀伤效果比埋在地下的地雷好一些,密集杀伤半径可达7.5m。但也因为这一特点,其暴露在地面之上的弹体和绊线容易被对方发现,一般在草丛之类比较隐蔽的地形上使用比较适合。该地雷的雷体采用绿色涂装,也是为了在这样的地形上获得更好的隐蔽效果。但由于美军狙击手实战经验丰富,所以设置的这种地雷被其发现并被拉发排除,未能起到什么作用。
影片中,我军利用缴获的迫击炮向美军阵地轰击,有一个迫击炮弹飞行的镜头,显示弹体上写有“狗日”字样的迫击炮弹在飞行。但这个炮弹的飞行姿态有些问题,显得过于平直,并非是迫击炮的典型弹道。迫击炮是一种以大射角和弯曲弹道为最大特征的曲射火炮,其射角一般为40~85°,因此炮弹在飞行中呈现的弹道是一个曲度很大的抛物线。从影片画面看,我方迫击炮是以60~70°的大射角进行发射,所发射的炮弹应该以一个很大的角度上升,只在接近和达到弹道最高点时才呈现较为平直的弹道,然后才开始以很大的角度下落。因此,如果想表现典型的迫击炮弹道,那么一个曲度很大的上升、下落弹道才更符合其特点。
影片中,以大射角射击的我军迫击炮
影片中,加装格栅装甲的美军卡车,这一细节不符合历史
影片中,美军运输车队中的卡车装有与今天类似的格栅装甲,实际上这在当时是没有的。格栅装甲对于采用破甲战斗部的火箭筒和反坦克导弹等反坦克武器有一定的防护作用,是今天很多轻型装甲车辆常用的防护器材之一。但对于卡车而言,威胁最大的不是火箭筒等反坦克武器,而是步机枪火力。而格栅装甲对于步机枪的打击起不到什么作用。卡车加装钢板除了作为装甲车使用的应急措施外,也很少使用。因为这样做将会大大增加卡车自身的重量,反倒减少物资的载重量和大大增加油耗。
影片中的迫击炮弹弹道过于平直
影片中在攻击美军坦克时,愣娃用一枚苏制RPG-43反坦克手榴弹(当时称为手雷)将美军M26重型坦克击毁。但在这个镜头中,对于RPG-43反坦克手榴弹的使用细节表现不够。如在《英雄连》影片中,雨三湾投出RPG-43反坦克手榴弹时弹体后部拖着用于稳定弹体的布尾,这一点未在本影片中得到体现。布尾与拖在其后面的锥形罩一起发挥类似稳定尾翼的作用,以保证手榴弹头部先碰撞目标并引发碰炸引信。而且,两部影片中都犯了同样的错误,将反坦克手榴弹投到车底下,实际上应该直接投到坦克车体上,这样才能使其破甲战斗部更好地发挥威力。
影片中,RPG-43反坦克手榴弹被投到坦克车底下,实际上应该投到坦克车体上,使用细节不够完善
影片中徐明德最为珍视一枚毛泽东奖章,也令愣娃羡慕不已。这种奖章在解放战争时曾经是某个战略区或军区颁发的最高荣誉之一。如东北我军在称为东北民主联军时,就曾经颁发过这种奖章。毛泽东奖章是当时东北我军最高等级的奖章,此外还有朱德奖章、英雄奖章、勇敢奖章和模范奖章等。此后,东北我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才不再颁发毛泽东奖章和朱德奖章,但东北10纵曾经颁发过林彪射手奖章。此外,我冀南军区等单位也曾经颁发过毛泽东奖章。从影片中奖章的外形看,很显然其是东北民主联军所颁发的毛泽东奖章。该奖章为银质,直径为5.8cm,奖章中间刻有毛泽东主席的头像。我军著名英雄董存瑞在短短2年10个月的军队战斗生涯中,就曾经荣立3次大功和4次小功,荣获1枚毛泽东奖章和3枚勇敢奖章。
影片中出现的毛泽东奖章
影片中,徐明德应该也是在东北解放战争中荣立过大功甚至几次大功,才获得这一崇高荣誉,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紧握这枚奖章。正是由于这种崇尚荣誉、不惜牺牲的伟大精神,才铸就了我军强大的战斗力,并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展示出令全世界震惊的战绩。
官方文创
轻兵器“包”治百病,帆布包上新!
更多文创、杂志、绝版资料
来源:轻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