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1月的厦门,本该是中国电影人一年一度的荣耀时刻,第38届金鸡奖的大幕拉开,可这开场,却让不少守在电视机前的观众心里犯了嘀咕:这阵容,是不是有点“冷清”?
2025年11月的厦门,本该是中国电影人一年一度的荣耀时刻,第38届金鸡奖的大幕拉开,可这开场,却让不少守在电视机前的观众心里犯了嘀咕:这阵容,是不是有点“冷清”?
要说这次开幕式谁最忙,那非陈飞宇莫属了。小伙子又是推介人又是主持人,忙前忙后,可谓身兼数职。但网友们的关注点,显然跑偏到了他那“导演陈凯歌之子”的光环上,弹幕里飘过一连串的灵魂拷问:“这主持功底,能hold住全场吗?”这大概就是“拼爹”时代下,星二代们绕不开的原生困境吧。
另一边,三金影后周冬雨也站上了开幕式的舞台,和黄渤一起点亮了仪式。看到她,不少人的DNA动了,瞬间梦回2023年的金鸡奖。那一年,她和葛优老爷子同台颁奖,一个全程面无表情地念稿子,一个在旁边急得表情都快失控了,那尴尬的场面,至今仍是网友调侃她“不敬业”的经典案例。这次周冬雨倒是没再“翻车”,至少没把稿本举得像块盾牌,可那紧盯着提词器的眼神,还是暴露了内心的不踏实。
说到底,开幕式就像一道开胃菜,节目质量在线,朗诵歌舞也搞得有模有样,可食客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了那些能让人眼前一亮的“硬菜”。放眼望去,到场的明星掰着手指头都能数过来,难怪大家感慨,这星光,黯淡得有点不像话。要知道,这可是央视直播的金鸡奖啊!收视率在1%上下浮动,还一路下滑,这数据背后,是观众用遥控器投出的不信任票。
一个人的沉寂或许是偶然,但一群人的困境,就折射出整个行业的寒冬。周冬雨的境遇,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手握多个影后奖杯,一部《少年的你》票房冲破15亿,按理说正是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可掐指一算,她居然快三年没进组拍戏了。为啥?连续三部电影票房扑街,最新那部《平原上的火焰》,票房刚过1900万,口碑更是惨不忍睹,连及格线都没摸到。这从云端跌落的速度,让人唏嘘。
这不仅仅是周冬雨一个人的烦恼。放眼整个电影圈,看似繁花似锦,实则越来越像个“小圈子游戏”。辛芷蕾在威尼斯拿了影后,成了85花里第一个拿下国际A级电影节影后的牛人,这奖杯的含金量够高了吧?可转头一看,她的获奖电影《日掛中天》上映五天,票房才一千多万。这巨大的反差,像不像一句扎心的玩笑话:“你的荣耀与我何干?”
说到底,问题出在哪?电影圈的评判标准,好像成了一笔糊涂账。到底该看票房,还是看口碑?是拼演技,还是论资历?是影片质量说了算,还是行业影响力更重要?电影圈和普通观众的想法,仿佛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当奖项的荣光无法转化为市场的认可,当演员的成就与观众的感受渐行渐远,这“萧条”的感慨,也就不足为奇了。
老话说得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观众就是电影市场赖以生存的“皮”,如果电影人只顾着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娱自乐,忘记了观众才是最终的衣食父母,那么再华丽的奖项,也终将变成一场无人喝彩的独角戏。希望这次的金鸡奖,能真正给那些用心讲故事、用情演角色的人一个实至名归的交代,也希望能为中国电影,重新点亮那盏名为“观众”的星。
来源:执度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