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瓜还没吃完,另一个瓜就来了。上周被讨论得热火朝天的《繁花》争议还没散,辛芷蕾的威尼斯影后奖又被某些网友质疑背后是资本运作。你以为这就够热闹了?接着来了个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大事件,主角是白百何。
内娱圈这些日子又炸开了锅。
一个瓜还没吃完,另一个瓜就来了。上周被讨论得热火朝天的《繁花》争议还没散,辛芷蕾的威尼斯影后奖又被某些网友质疑背后是资本运作。你以为这就够热闹了?接着来了个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大事件,主角是白百何。
白百何主演的电影《春树》在东京电影节上大放异彩,揽下了最佳男演员和最佳导演两个大奖,正当外界争相祝贺的时候,一条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微博却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还能这么操作。”
没有任何上下文,也没有解释。只有短短六个字,却像投下一颗深水炸弹,溅起满屏的猜测与好奇。紧接着,白百何据说还在朋友圈发了一段更意味深长的话,内容不多,但足以引燃网友的脑洞。种种巧合之下,这些文字和东京电影节的结果形成了巧妙的重叠,网传关于《春树》的说法开始蔓延开来。
起初,有一条“难以追溯起源”的爆料在社交媒体上流传开,内容涉及所谓的“沪圈资本运作”。据爆料称,“沪圈”某势力近期向东京电影节的一位评委文晏施压,要求将最佳男演员的奖项颁给王传君,并且明言“一部电影不能男女主同时拿奖”。结果,最终电影节上,男主角王传君拿了奖,而作为电影绝对大女主的白百何却颗粒无收。网上有不少声音为白百何叫屈,觉得这次的结果,有失公允。
人一红是非多,王传君这两年口碑逐渐回升,凭借与众不同的性格魅力和文艺片中的亮眼表现积累了不少路人缘。可现在,这桩“获奖风波”却让他与白百何站到了舆论的对立面,好评与质疑迅速分裂,形成了两派针锋相对的声音。
可真像和情绪的对抗,从来就不缺“彩头”。
这边关于“内幕”的传闻还在沸沸扬扬,那边白百何和剧组也先后发出回应。白百何先是在一篇长文中,把矛头直指电影导演张律以及制片人彭瑾。她称自己在整个电影拍摄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甚至在釜山电影节的时候,也遭遇了来自剧组的不公待遇。这番直言不讳的回击,让不少人感到大快人心——毕竟在以往印象中,白百何一向是那个敢说敢做的“爽快女子”。
但张律和彭瑾也没有沉默,紧接着,他们迅速向媒体做出反击。他们的回应是:电影乃合作创作,整部片子从拍摄到制作,都充满了默契与合作的精神,他们承认对白百何的演技非常欣赏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不明白为什么现在会有这样的争执。所谓的“内幕”,无稽之谈。
事件双方几乎对每一个细节都给出了完全不同的说法。白百何一方举出了一部分聊天记录和时间线,但这些证据恰巧在某些方面再验证了张律和彭瑾之前的说辞。比如,关于东京电影节召回演员的通知,张律团队说自己第一时间告知了白百何的工作人员,聊天记录也证实确实得到了对方的回复。至于白百何一方被孤立的说法,与其上传的部分内部聊天记录存在矛盾,而对于更多实质性的细节,二者倒没提供更有力的证据。
事情追到这里,剧情看似已经演变成了一场对台戏。事实却并没有如大众期待的一般清晰起来,反而越来越分崩离析。白百何方面难免落下有些“激进”的质疑,而张律的“卖惨”和两人的深度关系也愈发被放大,成为另一些阴谋论的发酵点。
这是一起典型的娱乐圈罗生门。所有当事人看似都在全力澄清自己,但实际是用一个解释盖掉另一个解释;而网友们本就不理性的猜测、判断,在网络的助推下,变成了更复杂、混乱的“真相”。
这场风波严重到什么程度?舆论的争议范围甚至已经延展到国际电影节的核心机制。有人开始认真讨论,是不是存在竞赛奖项“暗箱操作”的可能性。对此,张律强调,国际电影节的权威性是需要捍卫的,任何传言都应该建立在有事实依据的基础上,而不是空穴来风。
说到底,这一切的发酵,脱胎于娱乐圈的生态文化,也归因于公众舆论的特性——情绪盖过了真相。白百何、王传君以及整个《春树》剧组可能都没有想到,本该成为赞美掌声的电影节经历,竟然在社交网络上变成了一场闹剧。
我们经常说,公众人物承担着更多的责任。这点没错,尤其是在当下,明星们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无限解读、扩大,甚至被用作舆论工具,却鲜有人提及另一种责任,是我们作为看客的责任。
在这个时代,能分清“戏中戏”与“真现实”,实属一种超能力。我们看见的从来不一定是所有的真相,但它没那么重要。娱乐圈的泡沫或许很轻,嘈杂很大,但终究也只是一场不见硝烟的风波。鞠躬尽瘁或者全身而退,其实全看“自己要做什么”而已。
来源:在海边捡拾的贝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