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攻击-11早从2019年10月1日那场大活动上就露过脸,当时它以一种三角飞翼的样子飞过去,让人觉得挺科幻的。现在六年过去了,空军终于正式给它起了个代号叫玄龙,还展示了它跟歼-20威龙一起飞的画面。
中国空军在2025年11月11日这个日子,赶上成立76周年,正好推出一部微电影,里面头一次把攻击-11无人机跟歼-20战斗机的协同操作给亮出来了。
攻击-11早从2019年10月1日那场大活动上就露过脸,当时它以一种三角飞翼的样子飞过去,让人觉得挺科幻的。现在六年过去了,空军终于正式给它起了个代号叫玄龙,还展示了它跟歼-20威龙一起飞的画面。
微电影《梦远》是空军自己拍的,长度不长,但结尾那段直接把重点放出来了。画面显示,一架攻击-11从机库滚出来,编号是08,说明这东西已经不止一两架了,起码有小批量在用。然后它跟歼-20A和歼-16D组成了三机编队,一起起飞,飞到空中开始协同动作。
歼-16D负责电子干扰,歼-20管整体指挥,攻击-11则冲在前头干侦察和打击的活儿。这次公开是空军头一遭正式承认这种组合的存在,以前虽然有猜测,但官方从来没放过实拍镜头。网上有报道说,这段视频是用实际飞行录像剪的,不是纯CG,真实度高。
攻击-11的设计走的是隐身路线,全身飞翼布局,没尾巴,没平尾,就一个大三角,表面刷了隐身涂料,进气道和喷口都处理得特别低调,雷达反射面小到能跟小鸟差不多。
它的速度能到0.9马赫,航程超4000公里,这意味着它能从后方基地飞出去,深入敌区转悠半天还不带喘气的。里面有个内置弹舱,能塞好几枚精确导弹或炸弹,不会因为挂东西就把隐身效果毁了。
相比歼-20,它在隐身上可能还更胜一筹,因为飞翼结构天生就适合躲雷达。空军这次公开的协同画面,强调的就是这种优势,让无人机当先锋,有人机在后头遥控。
歼-20这边,威龙的角色更像是大脑,它有单座和双座型,双座的歼-20S后座坐了个操作员,专门管无人机的事。通过数据链,后座员能指挥好几架攻击-11,形成一个小队。举例说,在训练中,有人机先扫描大局,找出敌方防空点,然后发指令给无人机,让它飞过去投放武器或当诱饵吸火力。
这种玩法其实是借鉴了国外的概念,叫忠诚僚机,但中国空军搞得挺接地气的,结合自家装备搞出了体系。网上有分析说,这套东西已经在日常演练中用了好几年,到2025年才公开,可能是因为技术成熟了,不怕露底。
这事儿发生在空军周年日,选这个时机挺有讲究的。1949年11月11日空军成立,到2025年正好76年,微电影里不光秀了新装备,还回顾了点历史,但重点还是现代部分。
攻击-11从2019年亮相后,就一直在迭代,2025年9月3日那场活动上,它的舰载版攻击-21也出来了,翅膀能折叠,适合航母用,航程近2000公里,能给海军加分。
076型两栖舰快要试航了,带电磁弹射,肯定会配这种无人机。空军和海军联动,这说明无人技术已经在扩散,不再局限于空军一家。
从技术角度看,这种协同不是简单飞一起那么简单,得靠先进的航电和飞控系统。攻击-11有自主能力,能在没信号时自己飞,但主力还是跟有人机联机。数据链像高速公路,信息秒传,不用喊话。
其实中美都在搞类似东西,但中国空军强调体系化,用歼-20S当枢纽,一架带几架无人机,成本效益高。相比单打独斗,这种模式能把战力翻倍,减少飞行员风险,让无人机去趟雷。
空军这次公开,还透露出点其他信息。比如微电影里提到动能反导,就是用直接撞击方式打导弹,这跟无人协同并行,显示空军在防空上也下功夫了。但焦点还是玄龙和威龙的组合。攻击-11数量从编号看,至少有8架以上,分布在不同部队。生产基地可能在成都或沈阳,那边有航空工业支撑。
从2019年到现在,研发周期不算长,证明中国在无人机上追得快。隐身性能是关键,雷达反射面积低于0.01平方米,这数据从公开资料推算的,实际可能更好。想想实际应用,在边境或海域巡逻时,这种编队能先用无人机探路,有人机在后评估,再决定打不打。
电子战机歼-16D加进来,就更全了,能压制敌方雷达,让整个队隐形前进。空军训练基地像酒泉或鼎新,可能已经模拟过多次。2025年公开后,估计会引发更多讨论,国外情报机构肯定在分析视频细节,看能不能找出弱点。但空军控制了信息,只放了起飞和编队部分,没露武器投放。
发展下去,无人机家族会扩大,攻击-11是基础,未来可能有更大航程或更多载荷的型号。海军的攻击-21已经在路上,076舰配上它,海空力量连成一片。
中国空军从歼-20单机到有人无人混编,这步走得稳,技术积累厚。网上有评论说,这不光是装备升级,更是思维转变,从平台中心到体系中心。以前空战靠飞行员技巧,现在靠数据和协同,效率高多了。
无人协同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未来会融入AI更多。攻击-11和歼-20的搭配,让空中作战更灵活。空军继续发展,保持技术前沿,这事儿值得关注。
来源:混沌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