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大咖汇聚宜昌,共探中国电影经济新浪潮!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0 22:20 1

摘要:百廿光影,浪潮迭起。10月30日,“宜昌对话·中国电影经济新浪潮”在2024-2025年度中国电影大数据暨电影频道M榜荣誉之夜活动期间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宣部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宜昌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一场关于电影与经济的智慧碰撞,在长江之畔拉

百廿光影,浪潮迭起。10月30日,“宜昌对话·中国电影经济新浪潮”在2024-2025年度中国电影大数据暨电影频道M榜荣誉之夜活动期间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宣部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宜昌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一场关于电影与经济的智慧碰撞,在长江之畔拉开序幕。

来自电影、经济、科技、文旅领域的代表和专家学者齐聚宜昌,聚焦AI重塑电影工业新范式、光影赋能城市经济新蓝图两大维度,为中国电影在技术变革与经济发展交汇点中探索新路径、凝聚新共识。本场活动由电影人赵宁宇主持。

“电影+经济”的深度融合,如何激荡出属于中国电影的新思路、新动能?经济学家马光远与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支菲娜率先发表见解。

马光远指出,中国正进入个性化消费的腾飞周期,中国电影消费的市场潜力巨大。她强调,中国电影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要围绕“十五五”规划展开:抓住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做深做长电影产业链;打造中国电影独有IP;拥抱AI,重塑电影产业竞争力;树立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文化故事。

支菲娜则提出,一部“好看、好玩、好潮”的电影,应融入市井烟火、悦己体验、诗与远方、精神追求与心灵字样,推动电影+城市街区赋能、电影+城市文化形象、电影+国族精神形塑。她提出,中国电影经济的发展需盘活百廿年光影记忆,链接沉寂的数千年文化传承,展现恢弘的万里风光人文、探索浩渺的未知宇宙。而根本在于,电影唯有先“好看”,才能实现“好玩”与“好潮”。

当想象力遇见算法,AI如何重塑电影工业新范式?

当消费市场不断呼唤更高质量、更多样化的内容时,AI技术正从创作工具、制作流程到人才培养,全方位重塑电影工业的底层逻辑。首轮对话聚焦AI如何具体落地,真正成为导演的“创意伙伴”和制片人的“效率引擎”。

近年来,中影自主研发了“LED虚拟拍摄系统”以及“AI电影译制系统”,中影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马平回顾并介绍他们将AI技术引入中影产品系统的突破性经验,他坦言AI的引入拓宽了电影行业的边界,融合跨界知识与能力,带来更多可能性。

阅文集团近期提出“IP+AI+消费”融合发力,构建IP价值的第二增长曲线。阅文集团旗下新丽传媒集团高级副总裁兼新丽电影CEO李宁表示,“拥抱、应用、盈利”是AI与影视结合的核心路径。新丽正在拍摄《千里江山图》《剑来》等新作,将AI运用到旗下各项业务线。但他也始终坚持,“人才是艺术创作的本体”,回归作品本身是根本。

目前,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用户规模已达5.15亿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至各行各业。在商汤科技数字文娱事业部副总裁李星冶看来,随着AI对技术壁垒的攻克,未来电影拍摄的门槛会降低,观众也成为创作者的一环,进入一个“全民参与”的电影时代。

在“十五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的目标。中国科协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靳一楠表示,科技领域需要来自电影行业的方向引导,研发更加适配电影制作的技术。她也期待能看到更多关于科技题材、科学家故事的电影。

大麦娱乐灯塔研究院数据分析师、研究员赵丹则从观众视角切入,以《南京照相馆》《捕风追影》《F1:狂飙飞车》为例,这些在“观感刺激”和“情绪刺激”层面表现较强的暑期档电影,市场增量表现也亮眼。她认为,观众需要“刺激”和“仪式感”,结合AI技术打造沉浸式线下娱乐场景,将进一步拉动消费增长。

当电影与城市双向奔赴,电影IP如何赋能城市经济新蓝图?

当一部电影的影响力超越银幕,它便成为激活一座城市文旅消费的“金钥匙”。在第二轮对话中,不同业界嘉宾探讨电影IP如何与城市基因深度融合,让光影艺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一部电影带火一座城”的共赢。

今年在“中国电影消费年”的推动下,中国电影产业从单一的票房经济,加速向多元消费生态转型。1905电影网在“光影绽放中国行·跟着电影去旅游”活动中,以电影“小票根”激活消费“大能量”。

1905电影网董事长李玮表示,“电影消费年”是2025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一个鲜明主题,电影消费从影院向外延展,走进生活,向涵盖文旅、餐饮、零售等领域的多元消费生态转型,电影产业从票房占绝对比例的“票房经济”到“非票经济”同增长的转型。多元化的优质内容是“电影消费年”的基石。

她指出,2025年的中国电影市场保持了稳健增长。例如,暑期档总票房达119.66亿元,观影人次3.21亿;国庆档也取得了18.35亿元的票房成绩。更值得关注的是,出现了《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等一批高口碑影片,覆盖了历史、动画、现实题材等多种类型,满足了不同圈层观众的审美需求,也是产业转型的内在需求。长期以来,中国电影收入高度依赖票房,为了突破增长瓶颈,产业必须开拓“非票收入”,延伸价值链。2025年“电影消费年”的系列举措,正是打破这一瓶颈、构建健康产业生态的主动求变。

追光动画总裁于洲表示,追光动画是“创造IP”的电影公司,基于《长安三万里》带火西安文旅的成功经验,最新动画《三国第一部:争洛阳》也会与故事里的相关城市紧密结合。另外他透露,《三国第一部:争洛阳》的故事主要源自《三国演义》,角色以《三国志》的真实历史人物为依据创作,“三国”计划打造多部系列作品。

导演、编剧、制片人尹力的电影《云水谣》的拍摄地,如今已经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当下的电影,也正在从票房经济走向衍生品、版权运营等多元经济。尹力认为,中国电影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要持续构建电影的全产业完整链条,深化电影体制的深层次改革。

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全球旅游目的地分析报告》显示,24.5%的游客会因为影视内容产生出行冲动。据报道,因为《哪吒之魔童闹海》,四川宜宾累计接待游客量较往年同期增长了300%。

中国旅游研究院文旅品牌研究基地主任、复旦大学旅游学系教授沈涵建议,不同能级的城市,在打造“留量经济”时,应采取差异化的策略。例如在超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可以将电影IP转化成“首店经济”,吸引全球电影IP入驻;在宜昌,电影IP可以与宜昌的秀美山水与历史肌理做深度链接。

电影带动城市经济,要从“留量型经济”发展成“增量型生态”。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邓洲对此提出,从“单点爆发”到形成完整的产业开发体系和价值循环模式,需要构建三点:衍生作品、文创产品,以及观众在电影之外可以找到沉浸式体验的空间和场所,比如迪士尼、环球等成熟的电影主题公园,这是目前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中相对欠缺的一环。

站在“十五五”规划的新起点,期待“宜昌对话·中国电影经济新浪潮”汇聚的共识与灵感,能够转化为推动中国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让技术真正赋能艺术,让好故事带动大经济。

来源:河鸣经典片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