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海战》热映:莫将满清收台湾与今日统一混为一谈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9 19:01 1

摘要:电影《澎湖海战》即将上映,将镜头对准1683年施琅攻台湾的历史节点。这段被部分人称作“满清收复台湾”的往事,在当下讨论中常被误读为与祖国统一一脉相承。实则,二者背后的立场与本质,有着云泥之别。

电影《澎湖海战》即将上映,将镜头对准1683年施琅攻台湾的历史节点。这段被部分人称作“满清收复台湾”的往事,在当下讨论中常被误读为与祖国统一一脉相承。实则,二者背后的立场与本质,有着云泥之别。

满清收台湾的底层逻辑,是维护八旗集团的私利。入关后的满清政权,始终将“八旗利益”置于华夏文明之上:签“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屈辱条约、推行剃发易服的民族压迫、甚至为巩固统治勾结外敌——1663年,满清为消灭郑氏集团(华夏遗民抗清的最后堡垒),竟与荷兰殖民者签订《清荷条约》。荷兰以“助剿”为名,派舰队协同清军攻打金门、厦门,事后满清不仅允许荷兰重占台湾南部,更开放福建海禁、给予贸易特权。这不是简单的军事合作,而是华夏政权主动引入外侮、分裂同胞的卖国行径!台湾抗清势力本是守护华夏衣冠的火种,满清却视其为“叛乱”,为剪除异己不惜引狼入室,何曾有过半分“保华夏”的自觉?所谓“收复台湾”,不过是康熙为消除权力威胁的政治操作,本质是维护少数特权集团的私权。施琅虽被满清奉为功臣,却被民间骂作“汉奸”,恰因他的剑锋所向,是华夏正朔的残余火种。

今日统一台湾,与满清收台湾有天壤之别。今天的中国,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缔造的命运共同体,代表的是最广大华夏儿女的根本利益。台湾问题的本质,是当年内战遗留的政治分歧,而非民族对立。当前岛内少数“台独”势力勾连外部,妄图分裂华夏,才是真正的叛乱。我们推进统一,是为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是为守护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家园。

历史镜鉴在前。《澎湖海战》若仅以满清视角叙事,难免陷入“王朝更替”的窠臼;唯有跳出“八旗利益”的局限,看清“华夏何以为华夏”的核心——华夏的存续,从不是靠勾结外侮剪除同胞,而是靠守护文明根脉、凝聚民族共识——方能理解今日统一的正当性。古今收台湾,一个是私权巩固、卖友求荣,一个是公义回归、捍卫正统——这中间的分野,正是我们读史的清醒所在。

来源:秋日书帆杂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