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需要更多731电影?因为有人想堵我们嘴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0 17:28 1

摘要:《731》这部电影不是一场剧作铺垫下的煽情,也不是为了票房造势的苦情卡点,是一颗迟到十年的“催泪弹”,精准击中的是我们民族记忆最沉痛的软肋,731部队,那段刻在骨头缝里的罪恶史。

《731》这部电影不是一场剧作铺垫下的煽情,也不是为了票房造势的苦情卡点,是一颗迟到十年的“催泪弹”,精准击中的是我们民族记忆最沉痛的软肋,731部队,那段刻在骨头缝里的罪恶史。

到2025年,电影终于上映了,但背后那场残酷的、几乎无人知晓的“申遗战争”,还远未结束。

这是一场我们正在经历、仍未结束的、悄无声息却惊心动魄的信息战。

从2019年起,中国方面正式推动将日本细菌战档案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6年过去了,这套和《731》内容密切相关的档案,依旧没能成功列入。不是资料不全,不是程序不过,而是有人,死也不想让它成功。

日本政府与右翼组织、学者、媒体和外务省,从上到下组成的一整条“遮羞链”,明目张胆地堵我们嘴,删历史、洗罪行、换叙事。他们早就打响了另一种“战争”,控制历史解释权。

《731》这部电影之所以重要,不光是因为它揭露了日军对中国人进行的“细菌战”“人体实验”,更因为它为我们那一场被悄无声息否决的国际斗争,争回了一点主权。

2015年,中国成功将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让日本几乎“暴跳如雷”。

安倍晋三亲自发声,声称“后代不应承担谢罪的宿命”。话音未落,日本右翼学者就开始琢磨出一套“撞题战术”:既然中国要申报慰安妇资料,那我们也来一套“版本”。

一个叫山本优美子的日本家庭主妇提出申报。这人不仅是保守组织“慰安妇真相国民运动”的骨干,还和美国日本裔人士母良浩一合伙,直接绕开国家提交“反观点档案”,堂而皇之进入联合国流程。

中国的申报档案,是基于幸存者证词、历史学者研究、司法判决等,句句带伤疤、字字有血泪;日本的档案居然说慰安妇“自愿从事工作”,731部队“无确证罪证”。更荒唐的是规则改了。

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申遗规则,只要一个成员国反对,整个申报就“无限期对话”,也就是无限期泡汤。

这是赤裸裸的“历史公关”,直接把国际组织当战场、把规则当工具箱。

背后的操盘手,也终于浮出水面,加濑英明日本右翼知识分子头目、外交世家,父亲是二战结束时签字投降的代表;结果儿子摇身一变,当起“反申遗特派员”,公然发起“南京真相国民运动”。

他们编造叙事、操控媒体、游说政客、堵评审团,就差公开说一句:“这份历史你们不能看,不能记,不能传。”

日本外务省出面暗示如果中国的档案入选,日本可能退出教科文组织。这是国际绑架、历史胁迫。正因此,《731》这部电影才来得格外重要。

它不是为了翻历史旧账,是在为我们捍卫哪怕一小块“说真话的权利”。而且它拍得并不轻松。

这部片子筹备多年,上映时间点选在了9月18日清晨九点十八分。影院里不是声音设计,而是防空警报,如警钟掀开那段“黑箱”里封存的地狱:活体解剖、病原感染实验、冻伤模拟、新生儿试验。

不是影视特效,不是夸张渲染。那是真实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罪恶。

有人看完堵得慌,有人嚎啕大哭,还有人牵着小孩默默离场。这不是观影,是清算。

现在全球涌现一批被外务省资助培养的媚日“文化明星”和知识分子,不用他们主动出击,只要在舆论上稍微“模拟个中立”,就足以稀释事实真相。

什么“结束仇恨情绪教育”、什么“要面向未来”,赤裸裸让我们把历史烂在肚子里,闭嘴。

10年过去了,中国慰安妇历史博物馆的申报专家苏志良教授,年近70还长年往返中韩,美其名曰“协调”。他在为阻止篡改历史做最后一点努力。

到现在中方给出的731档案资料,已经超过358位亲历者证词,但依旧过不了评审。这不是资料量的问题,而是“你是谁说的”的问题。

日本利用规则,建立“对话程序”,把时间无限拉长,以拖代审,以假乱真。直到那些老人都闭了眼,罪证都泛了黄,过了“国际关”,他们就能松口气说一句“这事,有待查证。”

现实就是这么冷,国际组织只认规则,不替你讲公道。日本是规则的玩家,而我们必须是规则的改革者与讲述者。

《731》这部电影,就是用镜头语言打响的第一枪。它背后揭示的是另一场更深、更隐蔽、更漫长的战斗。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仅需要一部《731》,而是需要十部、一百部这样的电影。

要让屏幕替我们证明事实,要让每一个被粉饰的历史谎言,在公众舆论里无处躲藏。

就像苏志良说的:“我们不是为了上名录,是为了记住真相。”这一场战斗,只要日本不放弃洗历史的野心,就不可能结束。

如果你看完这部影片还默默转身离场,那你可能已经在对方希望的沉默剧本里,跑完了最后一个镜头。

如果你愿意转述它,哪怕只讲给你的孩子听,那这一页,就不会被人撕走。

来源:黄氏说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