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三名不是大片,是排片不到7%的《731》,一天涨140万,翻四倍。
单日最高才370万,影院经理集体叹气:观众去哪儿了?
10月28日的票房榜像一盆冷水。
第一名《浪浪人生》370万,放在往年连午场都坐不满。
第二名《志愿军:浴血和平》230万,系列前作同期能卖千万。
第三名不是大片,是排片不到7%的《731》,一天涨140万,翻四倍。
它把冷清市场撕开一条缝,也撕出观众的真实口味。
《浪浪人生》靠口碑长跑,累计3.73亿。
文艺片能跑这么久,因为同期没有商业巨兽抢厅。
影院经理说,片子稳,但带不动大盘,只能保排片不亏本。
《志愿军》系列累计6亿,听起来体面,对比前作同期跌幅三成。
主旋律不再一呼百应,观众先看故事,再看情怀。
《731》才是当天最扎眼的存在。
排片早场只有凌晨和饭点,上座率却飙到38%。
很多观众自己查排期,专门买票进场。
抖音上有人剪出三分钟片段,点赞破五十万。
评论区一句话刷屏:这段历史没人拍,我买票就是支持。
口碑从核心影迷圈外溢到普通观众,只用了一个周末。
影院发现黄金场能卖票,立刻把晚上七点到九点的厅让出来。
第二天排片涨到10%,票房继续跳。
小片子靠话题撬动排片,行业又学会一课。
有人把《731》的逆袭归为题材红利。
真实历史自带情绪,但情绪不能当饭吃。
同天上榜的《一战再战》也是战争片,只卖120万。
差异在细节:前者给出具体人物姓名、年龄、遭遇。
观众能记住被冻掉手指的翻译、会画画的军医。
后者通篇炮火,看完只记得爆炸。
市场不缺战争,缺的是能留下记忆点的人。
再看明星阵营。
成龙主演的《捕风追影》单日18万,累计不到500万。
观众留言:大哥打不动,剧情也打不动我。
《阳光俱乐部》有黄晓明加持,只卖35万。
明星名字出现在海报,已不再是购票理由。
观众被烂片教育多年,条件反射先看豆瓣。
分数不过6,再大的咖也救不回场子。
流量失效,内容返场,行业回到最朴素的逻辑:故事立得住,票才立得住。
中小成本片现在全靠点映和口碑滚雪球。
《震耳欲聋》讲聋人维权,首日才80万。
制片方跑遍律所、高校做专场,把真实当事人请到现场。
观众哭完发朋友圈,票房慢慢爬到2.44亿。
没有超级特效,只有真事真情。
这条路慢,却给没钱砸宣传的同行指了条活路。
市场冷,根本原因是缺货。
国庆档后整整三周,没有一部商业大片接棒。
进口片缺席,国产片观望,影院只能老片重映。
观众打开购票App,发现还是那几张熟脸,自然滑到短视频。
流失只需要两周,拉回需要两个月。
业内共识:11月再不上硬货,全年550亿目标就悬。
影院端也在自救。
南方某连锁把周二定价降到19块9,卖爆米花送可乐。
学生票再减5块,终于把午场坐到七成。
经理苦笑:票价回到五年前,利润回到十年前。
至少人回来了,现金流能转起来。
他们盼的不是神片,是每天都有新片,让观众养成习惯。
《731》给所有人的提醒写在票房曲线里。
不要抱怨观众不进场,先问自己有没有真东西。
历史、现实、小人物,都能成为爆款,关键看有没有用心拍。
明星、IP、特效,只是放大镜,内容空心,放大的是失望。
市场低迷时,诚意就是最大的技巧。
下一次,当观众再打开购票App,希望至少能看到一个让他毫不犹豫点支付的故事。
别等大盘跌到300万才想起内容为王,那时影院连灯都懒得开。
来源:自在小鱼w5Z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