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锦华|我深深认同并敬爱着的许鞍华导演

快播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30 16:38 1

摘要:10月25日,在“文化研究与世纪之交的中国:回顾与反思”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导演许鞍华分享了她与戴锦华老师认识19年中感受到的反差与魅力。她形容戴老师的文字诗意感人,表达能力强,但本人却不怎么说话;气质让人亲近,却又带有一种神秘感;她的反应常常出人意料,正因如此

10月25日,在“文化研究与世纪之交的中国:回顾与反思”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导演许鞍华分享了她与戴锦华老师认识19年中感受到的反差与魅力。她形容戴老师的文字诗意感人,表达能力强,但本人却不怎么说话;气质让人亲近,却又带有一种神秘感;她的反应常常出人意料,正因如此,显得格外真实,“她不像想象中的大学问家或学究,而是活生生的一个人”。

作为多年好友,戴锦华在导赏《女人,四十》时,分享了她对许鞍华导演的印象。她称许导是一位以电影直视人生、介入社会,并以此去追寻、去探望、去传递与传播爱的重要华语导演。从开启导演生涯至今,许鞍华始终从容、诚挚地表现着身边人与身边事。而她影片中的情感力度,正源自她生命当中情感的饱满。

重阳佳节,活字君与书友们分享戴锦华老师讲析《女人,四十》的精彩内容,选自活字文化出品的视频课程《戴锦华大师电影课:性别与凝视》。

市井深情与导演的本真流露

《唯美》创刊号封面艺术家

戴锦华 口述

本文节选自《戴锦华大师电影课:性别与凝视》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影片是《女人,四十》,一部由我钟爱的导演拍摄的、我钟爱的影片。

许鞍华导演不仅是香港电影新浪潮,或“香港新电影”中涌现的一员战将,更是亲历了20世纪最后20年的电影的黄金时代。在那个年代,华语地区新电影、电影新浪潮与电影美学革命并行,新人与新作不断涌现。她不仅是那个时代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更是唯一一个从那时起至今,始终一以贯之、从容不迫地坚持自己在特定年代,开启的电影艺术路径的导演。

许鞍华导演 (《好好拍电影》剧照)

同时,她也是一位以电影去直面人生,以电影去直面社会,以电影去追寻,以电影去探望,以电影去传递爱,传播爱的重要的华语电影导演。也是近乎唯一一个产量甚丰,得奖众多,风格多变的女导演。在华语电影当中可称女性电影的第一人。

《好好拍电影》剧照

我自己在从事电影,走进电影,研究电影的一生当中,一直有个也许在朋友们看来有点怪诞的坚持,就是我始终坚持和电影人,和电影制作人,和电影产业保持某种距离。而不是利用工作的或者职业的便利,广交业界豪杰。

背后是一些并不那么愉快,并不那么正面的体验。如果你深爱某位导演,却不爱他的作品,你已经很“悲惨”了。但是更悲惨的是,你深爱某部作品,可是你真的不喜欢那位电影制作人,或者那位电影艺术家,这些都会是非常糟糕的经验。所以我始终坚持着我的坚持,或者说奉行着我的原则,就是和艺术家们保持适当的距离。

但是许鞍华导演是少有的,我非常乐意地、骄傲地宣称的“我的一个朋友”。她是我深深的尊敬的一位电影艺术家,也深以为自豪的,有私交的朋友。

许鞍华与戴锦华在“文化研究与世纪之交的中国:回顾与反思”国际学术研讨会现场

看过《女人,四十》、喜欢这部电影的朋友,很容易看出在这部电影当中摄影机镜头,或者说导演的目光,始终温暖地紧紧地追随着市井小民,追随着所谓的普通人、小人物。

《好好拍电影》剧照

我们常说要关注社会底层,关注小人物,要关爱平常人,关爱普通人。我们也经常倡导电影的现实主义,倡导电影对于生活的直面。或者我们总充满困惑地在学院或学界去讨论电影与生活的关系,电影与现实的关系。我们会讨论漫威宇宙是否更真实,等等这样一些形形色色的问题。

但许导的一以贯之,许导的坚持,与我们所有的这些讨论可以说无关,完全无关。因为许导只是作为一个如此才华横溢,又如此的平常、从容的个人。无论她的电影是类型片、反类型,还是非类型,她始终在从容、诚挚且饱含爱意地表现身边人、身边事。

《好好拍电影》剧照

从她开启导演生涯至今,她仍住在香港的老街巷当中。此前和她的母亲一样,今天仍然与她的邻里们一起。当我看到她的邻里、目睹她的日常生活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她电影当中很多感人至深的人物,都有真实的原型。她甚至使用了他们原本的姓名,表述他们原本的生活。她影片当中那样一种情感的力度,源自她生命当中情感的饱满。她影片当中对小人物的生动再现,只因他们就是她的身边人,就是她的身边事,他们的生活就是她自己的生活。

《好好拍电影》剧照

这和当今绝大多数的艺术家,包含电影艺术家(不同),随着他们成就的增加,随着他们地位的上升,他们开始成为了某种特殊的人群,某种特殊的人类。我有时候开玩笑说“电影国”“电影人自成一国”,而电影国的入籍(艰难),比如说拿到美国绿卡,甚至更艰难。但是你一经入局,一经入国,你似乎就开始和普通人,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各阶层之间真实的、每天面对的生活隔绝开来。 而这是我对许导的那份深深的认同和深深的敬爱,也是我对《女人,四十》这部电影的那份深深的爱的由来。

许鞍华导演在片场(传影互动 提供)

……

在这里我想岔开多说一句,在许导的影片当中,绝大多数角色的那种动人与丰满,刚好在于她并不尝试赋予他们一种“知识分子特质”。就是在缺乏这种大气的,没有这么大度的艺术家那里,我们经常会不自觉地让作品中的人物成为我们的“假面”。无论是影片、小说还是剧场上的人物,可能千差万别,有不同的年龄、性别、种族,有不同的生命际遇,但是我们总会不自觉地,把我们某些个人的生命状态,投射到他们身上,使他们成为带着角色假面,跳着艺术家自我舞蹈的傀儡。而许导影片中的人物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因为他们并不是被导演或艺术家从内或外赋予某种“知识分子特性”的角色。而我所说的“知识分子特性”,是指某种反思性,某种追问,某种身份自觉,或是某种对于困境的概念性的、形而上的思忖/思考,甚至被这些思绪所萦绕。

所以在许导的影片中,她的小人物,普通人,她的市井小民们,不是反思型的人物。这样的特征使影片主角阿娥不会为了自己是否是一个好女人,是否是一个好妻子,是否是一个好母亲、好儿媳,而困窘。也不会是一个自觉地说“现代生活是人性异化的,我要获得人性的回归或者解放”,这些都不属于阿娥的世界。阿娥只是如此真诚地,如此朴素地,如此充满爱意地,充满爱心地,去面对着日常生活的变化。

所以许导式的独特风格,影片结构,以及那种张弛有度的、变化丰富的电影叙事的整体完成,正表现在这样小小的细节里。比如阿娥的丈夫身为驾校考官,他的个人生活,他的情绪状态,决定了考生的命运。而阿娥的几封短信,拯救了那个显然颇不合格的,颇不胜任的考生,成就了他的大幸运,从天而降的幸运。

这样日常的,又是在导演叙事节奏的成功掌控之中的一个变化,渐次将影片的整个叙事,由日常生活的琐屑,日常生活的残酷和严苛,推向情深处。

来源:深度剖析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