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折射大事件,照相馆流出铁罪证 ———《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0 12:46 1

摘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活动,一个永远铭记在国人心中的痛,就是“南京大屠杀”。最近正在全国热映的暑期档电影以此历史背景为主要内容,其片名却是《南京照相馆》,仅从名字上看,完全看不出惨烈、血腥和悲壮。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活动,一个永远铭记在国人心中的痛,就是“南京大屠杀”。最近正在全国热映的暑期档电影以此历史背景为主要内容,其片名却是《南京照相馆》,仅从名字上看,完全看不出惨烈、血腥和悲壮。

前天上午,所里组织集体包场看了《南京照相馆》。这是青年导演申奥的作品,由刘昊然、高叶、王传君、王骁、王真儿等主演。影片以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日军实施6周大屠杀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吉祥照相馆内几个平凡的中国人生离死别并将日军恶行照片带出南京的故事。整个影片的色调是灰色阴暗的,到处残垣废墟,硝烟弥漫,全城戒严,白色恐怖。日军追杀国军唐生智部的散兵游勇不遗余力,随意屠戮普通民众更是司空见惯。枪击、刺杀、奸淫、抢掠、纵火的画面在银幕频繁跳跃,中国人被视为草芥、猪狗,任人宰割。特别是成千上万的老百姓被逼迫到下关、煤炭港、中山码头等长江边上用机枪射击,尸横遍野,江水被鲜血染红,画面惨不忍睹;一对中国夫妇怀抱的婴儿被日本兵抢夺后高高举起当街摔死,镜头惨绝人寰;2个日军士兵即兴“打赌”的“百人斩杀人竞赛”,手段骇人听闻。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和大量的原始素材编剧而成的,情节设定、场景布置、人物妆扮都力求还原80多年前的原貌,加之演员的生动表演、电影蒙太奇艺术和剪辑效果,给观影者以强烈的视角冲击和持续的心灵震撼。

走出影院之后的复盘梳理,可以深刻感受到,这是一部“通过小人物折射大事件、聚焦照相馆流出铁罪证”的“南京大屠杀”泣血声讨书。影片中的两条主线非常清晰,一条是日军摄影师伊藤与男主角“阿昌”的所谓“朋友”往来,一条是照相馆师傅老金一家与演员林毓秀等合计把日军恶行的底片带出金陵。两条主线汇聚的结果是———“南京三十万人大屠杀”铁证如山,罄竹难书!

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影视作品,一般都要以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典型线索、典型情节为载体,“以小见大”,揭示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这其中,如何处理好历史性、真实性和典型化的关系非常重要。《南京照相馆》总的是比较成功的。1937年底,第二次国共合作已经形成,如果在这方面用点“笔墨”,展示全国抗日高潮的大背景,对全面认识日军侵华的图谋、本质和罪行,是否会更有帮助?在观影过程中,看到日军一方面打出“中日亲善,东亚共荣”的旗帜,一方面对平民百姓实施丧心病狂的大屠杀,真是天道扭曲,不可理喻。由此带来了一连串的疑问,为什么日本侵略军敢对平民百姓实施惨无人道的屠戮?为什么之前的上海沦陷没有发生类似的悲剧?为什么日本政府至今不愿意公开承认南京大屠杀?等等等等。太多的问号很难要求一部影片作出解答,重要的是,《南京照相馆》流出的证据,是生活在文明社会里的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是当年数十万金陵冤魂痛斥法西斯军国主义暴行的无声呐喊,也是世代华夏儿女必须永远“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又一部《警世通言》。

耐人寻味的是,影片中日军翻译王广海与相好林毓秀的一段对话,既有对“大东亚共荣”生活的期盼,又有对亡国奴“未来”的疑惑。还有日军摄影师伊藤最后对“阿昌”道出“我们不是朋友”的直白。都涉及到在侵略战争中很容易滋生出的绥靖主义思潮。日军在东北扶植溥仪成立的伪满洲国政府和后来在南京支持的汪精卫伪政权都是“放弃抵抗,拥护殖民”的汉奸代表。社会上赞成绥靖,希望与侵略者“共存共荣,和平生活”的也大有人在。换言之,面对外强侵略,放下武器,割地求和,以图“偏安一隅,苟且偷生”的舆论仍有市场。近年来理论界还有一种说法,借中国数千年历史上封建王朝更替过程中的“民族融合”说事,举例汉朝时的匈奴、魏晋南北朝时的鲜卑、元朝时的蒙古、清朝时的满族等,入侵中原掌握政权,也未能消亡汉民族,以此来为日本侵华战争时的绥靖主义“洗白”。这是值得警惕的。影片中还有好几个镜头反映美英法等西方国家对日军暴行的抨击,完全是主持正义的形象。

以史鉴今,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打了3年多的俄乌战争,侵略、割地、抵抗、伤亡、难民、阵营、谈判等等。二战以后,已经有了《联合国宪章》,国际法也更加完善,可是在强权面前,一切都是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新的国际秩序将如何重组,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不会爆发,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意义何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观看、宣传《南京照相馆》,希望在这些方面能够有更多的思考,以期引导、升华社会舆情的走向。2025.8.8.

来源:小爱侃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