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电影《澎湖海战》和施琅这个人?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9 18:45 3

摘要:而《澎湖海战》只是一部电影,电影拍得好不好,大家都有权力去点评。因此,网络上有人叫嚣凡是质疑这部电影的,都是阻挡台湾统一的蛙蛙,那么这个帽子扣得就有点大了!

怎么看电影《澎湖海战》和施琅这个人?

首先,统一台湾势在必行,谁阻挡,谁就是历史的千古罪人!在座的各位都能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澎湖海战》

而《澎湖海战》只是一部电影,电影拍得好不好,大家都有权力去点评。因此,网络上有人叫嚣凡是质疑这部电影的,都是阻挡台湾统一的蛙蛙,那么这个帽子扣得就有点大了!

因为这部电影选择的题材,本身在历史上就存在争议,拿有争议的题材去代表没争议的事情,也难怪大家会质疑,但我相信,绝大多数质疑者们,肯定更希望祖国早日统一!

而施琅这个人,网上很多人说他被清朝打入了《贰臣传》,这是错误的,施琅并没有进《贰臣传》。

贰臣传

《贰臣传》分为甲编和乙编,功劳大的贰臣,放在甲编,功劳小的贰臣,则放在乙编。而清廷可能认为施琅的功劳太大了,大到不需要进《贰臣传》了。

再加上施琅实际上投降了清朝两次,投降国姓爷一次,也就是一共投降了三次,那放在《贰臣传》不合适,得放在《肆臣传》。

当然了,历史上也没有《肆臣传》,毕竟投降三次、反复横跳的人终究还是少数。

所以,施琅带领清军进攻台湾,真的是大公无私,完全维护大清的统一吗?

不见得,首先就是施琅和郑家有私人恩怨。

郑成功像

虽然施琅登台后,上演了一把主动祭郑成功庙的举动,并高度赞扬了郑氏父子收复及治理台湾的功绩,以此展示自己只为公不为私的广阔胸襟,从而将自己和为报私仇而引吴灭楚的伍子胥区别开来,但他接下来的手笔,却令伍子胥难以望其项背!

收复台湾后,施琅认为惠州、潮州地区的人大多通海,所以禁止与台湾的往来。首先严禁广东客家籍人渡台,理由是那里出的“海盗”多,以及惠潮之民多与郑氏相通;对其他地区的人民渡台也严加限制,竟然规定渡台人员不得携带家眷,也就是说不许老百姓在台湾扎根,这一政策后来导致台湾妇女奇缺。

因此,施琅对台湾的统治,构成两岸往来的最大障碍。

施琅

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限制来台人口,从而再次上演一把满清入关时的跑马圈地。

施琅攻占台湾后,夺占田产收入施琅名下的,几乎占据南台湾已开垦土地的一半之多,名为“施侯租田园”,并一直延续到台湾日据时期。

收的租子叫做“施侯大租”,“施侯大租”的收纳统归清朝在台衙门代行,并保送至北京转交施琅世袭业主。

如此犹嫌不足,贪得无厌,连无田无地的澎湖渔民也不放过,施琅向渔民们勒索“规礼”收入私囊。台湾,由此成了施琅的私产!

圈地

清廷放权太多,让他成了“岛主”;地方官不敢管他,百姓只能认命。台湾百姓以为推翻明郑能过的更好,结果又掉进施琅的田租系统。

宏大叙事中,他为清朝统一台湾的功绩自然没得说。但在地方志中,在百姓口口相传中,他开启了一个新的土地剥削循环,成为了“贪地霸权”的代表。

而在此之前,康熙为了让台湾得不到大陆的物资,又实行“沿海迁界”政策。限定三日内,从江浙到广东福建,沿海海边三十里到二三百里不等的整个沿海地区的百姓,全部迁移走。距离远的人根本来不及知道消息,距离近的人就算知道了消息,也不相信。

沿海迁界

两天一过,军队骑兵一到,就开始惨绝人寰地强行迁移,并焚烧所有房屋树木。不肯迁移的,就地斩杀,即使迁移走的,也多在日后无粮无生计而饿死。

当时的人是这么描述的:“令下即日,挈妻负子载道路,处其居室,放火焚烧,片石不留。民死过半,枕藉道涂。即一二能至内地者,俱无儋石之粮,饿殍已在目前。……”

康熙的沿海迁界致使数百万人流离失所、数十万人死于非命,仅粤东地区,就有约10万人被杀。其残暴,已经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也严重摧残了明代晚期以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原始资本主义经济,从而和诸多闭关锁国的政策一起,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

而在更早时候,清朝统治者曾和荷兰殖民者签订条约,组成清荷联军,共同对付明郑。你没听错,就是侵占台湾而被国姓爷驱赶走的荷兰殖民者,成为了大清的盟友!

《清荷协约》

而条约中第七条是这么写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中国与一切华人得享有贸易之自由,不受任何干涉。但联军未克服金、厦两地以前,对于荷兰人所带来之货物,暂不讨论。”

第九条是这么写的:“克服金、厦两岛后,联军应驶往台湾,攻取此岛后,清军应将该岛及岛上一切城堡物件交与荷兰人,以供荷兰人居住。”

也就是清朝统治者通过出卖中国贸易主权以及领土主权,来换取荷兰人帮助对付郑氏。

太平军大破清洋联军

后来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清朝统治者同样是联合洋人,共同剿杀太平天国运动,也算是祖传技能了!

所以,你们怎么看电影《澎湖海战》和施琅这个人呢?

来源:淮下书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