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32个观众,总票房1119块钱,今年最惨电影新鲜出炉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9 09:22 2

摘要:3亿、9亿、13亿——国庆档三部片子把票房榜刷得通红,可就在它们隔壁,一部叫《茯战》的电影上映七天只卖了不到五千块,连影院电费都不够。

8.3亿、9亿、13亿——国庆档三部片子把票房榜刷得通红,可就在它们隔壁,一部叫《茯战》的电影上映七天只卖了不到五千块,连影院电费都不够。

同一档期,有人数钱到手软,有人连票房零头都没摸到,这不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而是2023年中国电影最扎眼的“K字型”裂缝:高的直冲云端,低的直接埋进土里,中间那层“腰部影片”被生生挤没了。

先别急着同情谁,先看清裂缝是怎么来的。

第一条裂缝:观众只认“安全牌”

猫眼把今年国庆档观众决策时长拉到0.7天,意思是大家头天刷完口碑,第二天就下单,毫不犹豫。

以前还愿意给陌生片名一个机会,现在先看豆瓣评分、先看短视频口碑,低于7分直接判死刑。

于是钱全涌向“看得见的质量”——主旋律大制作有国家队背书,系列爱情片有前作情怀,名导+犯罪题材有尺度噱头。

剩下的“三无”影片?

观众连试错成本都不想掏。

第二条裂缝:短视频把“注意力”切成碎片

抖音日活超7亿,一条3分钟解说就能讲完一部90分钟电影,还附带吐槽彩蛋。

观众在手机上把情绪嗨点一次性透支完,周末自然懒得再进影院。

以前“看完预告想看电影”,现在“看完解说等于看过”,票房漏斗最上层直接被短视频截胡。

腰部影片没明星、没大场面,剪不出高燃卡点,连被刷到的机会都没有。

第三条裂缝:同质化把“中间档”做成夹心饼

800万成本的《茯战》并不是特例。

今年有30多部“中小成本主旋律”扎堆立项,清一色地方资助、定向包场,剧情绕不开“模范人物+航拍山河+激昂配乐”。

观众第一次看感动,第二次看新鲜,第三次直接免疫。

更要命的是,这些片子连“下沉市场”都下不去——小镇青年也刷抖音,也看评分,也认IP。

内容没差异,营销没预算,结局就是影院“一日游”,票房三位数。

第四条裂缝:经济冷风吹进爆米花桶

国家统计局刚公布三季度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增速环比回落1.2个百分点。

翻译成人话:大家不是不看电影,是把“可看可不看”的那部分直接砍掉。

一张票35块,加上交通饮料直奔百元,两口子看场电影够买一周蔬菜。

预算收紧时,最先被“优化”的就是非刚需娱乐。

于是“头部大片”凭借社交货币属性还能吸金,腰部影片成了最容易被省掉的那杯奶茶。

裂缝摆在这儿,怎么办?

给你四把“补墙刀”,刀刀照关节去。

1. 把“题材红利”变“题材唯一”

别再碰“红色+航拍”的套壳生意。

主旋律可以拍,但得找到独家切口:拍志愿军,就拍唯一会手语的志愿军通讯员;拍乡村振兴,就拍第一个直播卖货的村支书。

观众要的是“没见过”,不是“又一部”。

2. 把“口碑后置”变“口碑前置”

中小成本请不起流量明星,就提前半年做“点映+短视频口碑”。

把最炸的一场戏剪成30秒竖屏,提前给影视KOL做内部看片,让“自来水”先跑起来。

记住,现在的排片不是院线经理给的,是抖音、小红书用户一张张票抢出来的。

3. 把“单片赌博”变“成本分级”

800万拍一部,不如拆成两部400万:一部主打类型爽点,直接卖网络;一部做极致题材,冲国际影展拿奖再回国内做口碑。

线上线下两条腿,东边不亮西边亮。

日本“深夜剧”模式早就证明:小成本也能靠精准人群活下去。

4. 把“票房唯一”变“多元回血”

地方政府要形象、企业要品牌、文旅局要流量——把片子拆成“定制宣传片+幕后纪录+IP短剧”三件套,打包卖给B端。

票房就算只有五千,政府包场+企业团购+短视频账号授权,也能把成本摊平。

电影不是只能卖票,还能卖“解决方案”。

裂缝会愈合吗?

短期看,2024年春节前“K型”只会更陡:头部挤占80%排片,腰部继续成批阵亡。

但长期看,每一次市场洗牌都在逼出新物种:2015年票补大战死了多少烂片,就催生了《夏洛特烦恼》《捉妖记》;2019年资本退潮,却留下《流浪地球》《哪吒》。

今天的“五千块惨案”不过是把“靠补贴混日子”的伪电影清出场,让真正懂类型、懂观众、懂成本的团队拿到下一轮的入场券。

电影行业没有末日,只有过滤。

观众永远需要好故事,只是不再愿意为平庸买单。

别哀叹“电影完了”,该哀叹的是“平庸完了”。

裂缝撕开的时候,掉下去的是泡沫,爬过去的才是下一批赢家。

来源:张叔侃影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