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版30年:25岁Loren拿奥斯卡,这部二战电影凭啥火了60多年?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9 17:39 1

摘要:要说二战题材的电影,咱可能先想到打打杀杀的大场面,但今天聊的《TwoWomen》(《两妇人》)不一样,它没拍士兵冲锋,专拍一对母女在战乱里咋活下去。

要说二战题材的电影,咱可能先想到打打杀杀的大场面,但今天聊的《TwoWomen》(《两妇人》)不一样,它没拍士兵冲锋,专拍一对母女在战乱里咋活下去。

这部1960年的老电影,现在看依然扎心,还让25岁的索菲亚·罗兰拿了奥斯卡,成为首个凭非英语角色拿奖的演员。

《两妇人》改编自一本小说,而小说的原型,是1943年意大利的“马罗基纳特”事件,当时法国远征军里的摩洛哥士兵,说是来解放意大利,结果干了不少强奸、谋杀的事。

本来想只看电影剧情,但后来发现不了解这个背景,根本get不到母女俩的恐惧有多真实。

这部电影的诞生过程,简直比剧情还曲折。

制片人一开始想找美国导演乔治·库克执导,女主定了安娜·玛格纳尼和索菲亚·罗兰演母女。

结果安娜·玛格纳尼不干了,怕制片人(也就是罗兰的老公)偏着自己老婆,直接退出。

导演一看女主走了,也跟着撤了。

无奈之下,制片人只好找了意大利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接手,还把罗兰换成了妈妈的角色,女儿则找了12岁的新人埃莱奥诺拉·布朗。

更绝的是,原本合作的派拉蒙也撤资了,最后靠意大利和法国的钱才拍完,还拉来刚凭《精疲力尽》火起来的让-保罗·贝尔蒙多演左翼青年米歇尔。

要是按最初的阵容拍,说不定就少了那股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糙劲儿”。

德·西卡本来就擅长拍平民的苦,比如《偷自行车的人》,让他来拍母女逃难,那种真实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电影一开头,罗马正遭盟军轰炸,寡妇塞西拉开着家小杂货店,女儿罗塞塔心脏还不好。

她怕女儿出事,就托邻居乔瓦尼帮忙看店,自己带着女儿逃去乡下。

本来以为乡下能安全点,结果刚上火车,铁轨就被炸了,母女俩只能扛着行李徒步走。

到了乡下,她们遇到了理想主义青年米歇尔。

当时的意大利乱成一锅粥,德军在撤退,法西斯还在抓壮丁,美军的坦克时不时开过来。

塞西拉带了点钱,只能去黑市买高价粮,村民们大多支持墨索里尼,却又天天盼着战争结束。

这段特别真实,战乱里的普通人,哪懂什么政治,能活着就不错了。

但最扎心的还在后头,母女俩躲进一间废弃教堂,以为能喘口气,结果闯进来20多个摩洛哥士兵,把她们俩都强奸了。

电影没拍血腥画面,就给了塞西拉一个特写:她被按在地上,眼睁睁看着女儿遭罪,却啥也做不了。

事后母女俩在小溪里清洗,罗塞塔彻底垮了,塞西拉虽然早有预感会出事,却还是没护住女儿。

这段戏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它没卖惨。

塞西拉不是只会哭的弱女子,她之前还能跟骚扰她的男人硬刚,可在战争面前,再厉害的女人也成了待宰的羔羊。

这种无力感,比拍多少大场面都让人难受。

电影上映后,火得一塌糊涂。

制片人找了个叫约瑟夫·莱文的人负责美国发行,莱文特别会来事,带着罗兰跑遍美国宣传,还让罗兰亲自给电影配英文旁白。

结果呢?罗兰拿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还拿了戛纳影后,直接从“花瓶”变成了实力派。

可谁能想到,这么牛的电影,后来居然成了“弃子”。

因为种种缘故,30多年里只有模糊的盗版碟和16毫米的老片子能看。

直到2017年,意大利国家电影档案馆才找着原始胶片,花了18个月修复成4K版本,在威尼斯电影节放映时,照样坐满了人。

一部电影能被盗版30年还能“复活”,这本身就说明它够硬。

现在看《两妇人》,不光能看到二战时的意大利有多惨,更能看到女性在绝境里的韧性。

当时1960年代,女性主义还没兴起,电影里却把塞西拉塑造成了主角,她不是男人的附属品,而是为女儿拼尽全力的妈妈,这种视角放在今天都不过时。

这么多年过去,《两妇人》还是被反复提起。

它的价值,就是用一对母女的小故事,讲透了战争的残酷和女性的力量。

比起那些喊口号的“女性电影”,这种藏在细节里的真实,才更能打动人。

要是你没看过,真可以找修复版看看,说不定会跟我一样,看完好久都忘不了塞西拉那股硬气劲儿。

来源:财如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