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都没演明白还当评委!自己都没拿过奖,坐在评审团位置不心虚吗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7 12:04 2

摘要: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评委席上,有人连自己演的电影都没人看,却坐在那里评别人的片子。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评委席上,有人连自己演的电影都没人看,却坐在那里评别人的片子。

这不是谁的错,是系统在变。

托纳多雷坐镇主竞赛,他拍的《海上钢琴师》让欧洲人哭了三十年,他看一部片子,能听出配乐里哪一小节没调准。

黄渤拿过金马奖,自己当导演拍过《亲爱的》,他知道一个演员在镜头前颤抖的那一下,是真哭还是演的。

咏梅演了三十年戏,从话剧舞台走到电影银幕,她知道什么叫“不演戏,只活在角色里”。

这些人坐那儿,不是因为名气大,是因为他们用时间、用作品、用一次次被观众记住的瞬间,换来了这张椅子。

可另一边,有人上台领奖的视频在短视频平台播放量破千万,却没一部电影能让观众记住角色的名字。

董子健两次提名金马,但最近五年,观众记住的是他和谁恋爱,不是他演了谁。

金晨跳舞跳得好看,可她演的电影,票房不到五千万,豆瓣评分六点五,连影评人都懒得写。

檀健次靠一部网剧爆红,但那部剧是悬疑,他演的是配角,台词加起来不到二十句。

宋洋?

有人知道他,是因为一句“我演的是个好人”,不是因为《悬崖之上》里那个沉默的特工。

他们为什么能坐上评委席?

不是因为他们懂电影,是因为他们能带来流量。

电影节不是学校,但今年的评委名单,像极了学校期末考试请了班里最会发抖音的学生当监考。

主办方想的是:热搜能上,话题能爆,门票能卖,赞助商能加钱。

他们不关心你能不能看懂《酱园弄》里那场三分钟的沉默戏,他们关心的是你发一条微博,能带多少人点开购票链接。

这不是第一次了。

五年前,某电影节请了流量偶像当评委,结果那年最佳影片得主,是部投资三百万、演员全是素人的文艺片,没人看,没人讨论,连颁奖礼直播都没人点开。

去年,某平台电影节请了网红歌手,她上台说“我觉得这部电影很真诚”,台下观众笑出声。

没人说她错,因为没人觉得她该懂。

专业评审的退场,不是因为没人愿意干,而是因为干的人,没被看见。

那些在片场熬通宵、为一个镜头重拍二十遍的导演,那些在小剧场演了十年话剧、连房租都交不起的演员,他们没微博粉丝,没热搜词条,没人愿意为他们花钱买票。

而那些坐在评委席上的,他们不需要拍电影,只需要出现在电影发布会的合影里,就能让品牌方多给三倍报价。

资本在替艺术做选择。

它不问你有没有资格,只问你有没有热度。

它不在乎你能不能判断一部片子有没有灵魂,它只在乎你能不能让年轻人在朋友圈转发。

这不是选评委,这是选代言人。

选一个能替电影节“吸粉”的人,而不是“选片”的人。

你去看戛纳、威尼斯、柏林,他们的评委是谁?

是拍出《小偷家族》的是枝裕和,是演了《海边的曼彻斯特》的卡西·阿弗莱克,是坚持用胶片拍电影、拒绝用手机剪辑的法国老导演。

他们不靠热搜活着,他们靠一部部电影活着。

他们的名字,是电影史的一部分。

而我们的电影节,正在把评委席变成流量的广告牌。

你不需要会评片,你只需要会拍照、会直播、会发自拍。

你不用懂镜头语言,你只要知道穿什么衣服上红毯最上镜。

你不用研究剧本结构,你只要会说一句“我觉得这个故事打动了我”,就能被剪进官方宣传片。

当一个电影节的评委,不再以作品说话,而是以账号粉丝数说话,那它颁出的奖,还值得被认真对待吗?

去年《长安三万里》火了,观众说这是中国动画的脊梁。

可那部片子的导演,在电影节上连个评委席都没坐上。

他花了五年,画了八百多个镜头,没请一个明星,没投过一次流,可他让七岁孩子看完后,背出了整首《将进酒》。

你告诉我,谁更有资格评电影?

是那个靠一张脸登上热搜的人,还是那个靠一部片子让观众流泪的人?

别再说“时代变了”,时代没变,是有人不想守规矩了。

你真的觉得,一个连自己演的电影都没人记得的角色,能看懂别人用命拍出来的故事吗?

你信吗?

来源:魔力三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