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在11月海外大片和《澎湖海战》等重磅作品登场前,两部国产中小成本电影悄然上映。
银幕上的他们,努力撕掉标签,却难以挣脱市场的桎梏与冷酷。
10月底,电影市场迎来一个略显尴尬的档期。
就在11月海外大片和《澎湖海战》等重磅作品登场前,两部国产中小成本电影悄然上映。
男主也不陌生,一个是黄晓明主演的《阳光俱乐部》,另一个是小沈阳领衔的《象山发光事件》。
前者带着金爵奖影帝的光环,后者打着“国内罕见伪纪录片惊悚片” 的旗号,感觉调性挺高,观众还是不买账。
或者再具体点说,年轻观众,大学生们不感冒。
两位步入中年的男演员,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突破自我舒适区的角色,先称赞一句勇气可嘉。
黄晓明的《阳光俱乐部》上映三天,票房仅收436万元。
有网友调侃说,甚至不及同档期一部日本动画电影的成绩。
这一数字对于一位曾两获金鸡奖最佳男主角的演员而言,无疑是一盆冷水。
更残酷的是,猫眼专业版预测该片最终票房可能都到不了800万。
换句话说,这个数字在动辄数十亿票房的今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而小沈阳的《象山发光事件》虽未正式上映,但预售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据数据显示,其首日预售票房仅有1890元,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几近“隐形”。
换了别人,恐怕早就要撤档了。
像是舒淇与白客的《寻她》,上映两天就果断下档。
去年,这样迅速撤档止损的是向佐的《门前宝地》。
两部影片的遇冷,似乎都在诉说同一个事实:
单靠明星效应吸引观众走进影院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更何况还是40+的中年男演员。
在表演道路上,黄晓明和小沈阳都选择了殊途同归的转型。
黄晓明在《阳光俱乐部》中,彻底颠覆了以往“帅气小生”的形象。
他为角色增重30斤,剪乱头发,戴牙套。
从外形上看,他完全融入一个智商认知停留在孩童时期的中年男子。
“通过笨拙臃肿的身体以及纯真的眼神,阐释了这个角色的独特魅力”,这是上影节评委会对黄晓明表演的评价。
小沈阳的转型同样彻底。
一直以来,他身上都贴着鲜明的“喜剧演员”标签。
而这次在《象山发光事件》中,他饰演的是一位卷入超自然发光事件、内心深藏秘密的调查者。
他为角色减重12斤,让脸颊凹陷显憔悴,说话语调也从以前的洪亮变成了低沉阴郁。
预告片中,他佝偻着后背、瞳孔收缩的镜头,与往日形象形成巨大反差。
两位男演员一个增重,一个减重,都是颠覆性表演。
但是,从市场的反馈上看,两人都像是在“自我沉寂式表演”。
《阳光俱乐部》讲述的是黄晓明饰演的吴优,因车祸智商认知停留在孩童时期。
在母亲生病后,他与哥哥选择截然不同救母之路的故事。
哥哥是祖峰演的,有白领的范儿,剧中是去美国找到能治好母亲的办法。
对于吴优,他是从母亲的内心出发,找寻能让她开心的事,准确地说不让母亲的心不再有什么遗憾。
结果,哥哥两手空空地回来,弟弟则是把母亲年轻时的“老情人”找了出来。
幸福从来不是向远方去寻找,心里有爱的地方,就是最幸福的地方。
影片入围了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黄晓明还凭借此片获得了金爵奖影帝。
但从观众反馈来看,影片问题主要集中在内核空洞、剧情浅薄上。
有观众评价道:“无聊又难看,坐在电影院简直度秒如年”。
导演魏书钧试图用自己熟悉的“超现实”方式解构人生、死亡这些严肃命题。
结果却是“提出的问题没有解答,整部电影像蔡博士的‘成功学’一样空洞”。
相比之下,《象山发光事件》则尝试在国产惊悚片领域进行探索。
影片采用伪纪录片的形式,跟随主角团深入神秘禁地,揭开十年前一场超自然发光事件的真相。
这种手法在内地大银幕上较为罕见,其优势在于能极大增强观众的代入感。
导演赵域表示,影片的核心是“诡”而非“鬼”,是通过超自然现象、心理压迫和环境氛围来营造骇人寒意。
就是不知道,大学生们买账不。
黄晓明和小沈阳的困境,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年男演员普遍面临的事业瓶颈。
曾经,黄晓明是收视率和票房的保证。
他是《中国合伙人》中的成冬青,《风声》里的武田,都堪称经典。
他还是国内唯一一个拿过两次金鸡奖最佳男主角的演员。
但近年来,他领衔主演的多部影片纷纷遭遇票房“翻车”。
《最后的真相》票房5467.5万,《戴假发的人》仅收420.8万,有点惨不忍睹。
相比之下,易烊千玺主演的同样讲述特殊人群的《小小的我》票房高达7个多亿。
也让易烊千玺,坐上了当皇帝的梦,在《澎湖海战》里演了重要的康熙皇帝。
很明显,这是观众口味起了变化,流量明星更有号召力,再就是题材选择的失误等等。
但核心问题或许在于,中年男演员如何在艺术追求与市场需求间找到平衡点。
黄晓明的《阳光俱乐部》被一些观众视为“冲奖式”表演。
艺术故事片并不等于就没市场,关键还是看口碑。
去年的《好东西》,没想到讲女性的故事,就让70%的观影女性哭着走出影院。
太痛了,扎到心窝里
小沈阳面临的挑战,则是如何让观众接受他从喜剧到惊悚片的巨大转变。
说实在,无论哪种改变与挑战,都不轻松。
两部影片的票房困境,也揭示了当下电影市场的一个现实:
带有文艺气息的影片,若无精准营销和话题度,很难在市场上分得一杯羹。
《阳光俱乐部》虽然被贴上“喜剧”标签,但实际上是一部温暖而平淡的文艺片。
而《象山发光事件》作为“艺联作品”,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文艺属性。
但其惊悚片的定位,又要求它必须具备足够的商业吸引力。
这种摇摆不定的定位,很可能让它在市场中陷入尴尬境地。
这两部电影都选择了10月底这个档期,试图在11月的大片上映前抢占市场,尤其是大学生市场。
但现实是,这个档期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本身就没有太大的票房潜力,加之两位主演的票房号召力有限,最终结果可想而知。
电影市场从来都是残酷的。
当年靠着《中国合伙人》和《唐人街探案》红极一时的黄晓明和小沈阳,如今都在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新定位。
但转型之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从明星到演员的蜕变,需要作品与时代的共振。
来源:夜半人物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