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莱坞新片《炸药屋》刚在Netflix上线,五角大楼就急吼吼发声明,直言影片纯属虚构,还特意提醒现役军人别被误导。
好莱坞新片《炸药屋》刚在Netflix上线,五角大楼就急吼吼发声明,直言影片纯属虚构,还特意提醒现役军人别被误导。
这部由奥斯卡最佳导演凯瑟琳・毕格罗执导的电影,没想着歌颂美军,反而拍了段让军方坐不住的剧情,也难怪五角大楼会如此紧张。
电影里的故事挺简单,一枚带核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直奔芝加哥,从发现目标到可能命中,只剩18分钟反应时间。
美军导弹防御局赶紧从阿拉斯加发射两枚拦截弹,结果一枚没发出去,另一枚直接脱靶,最后芝加哥还是没能躲过核爆。
这样的剧情放在好莱坞不算新鲜,但偏偏戳中了美军的敏感点,尤其是影片里提到的反导系统拦截成功率,直接让五角大楼毛。
影片中国防部长抱怨,这套反导系统花了500多亿美元,拦截成功率却只有一半,后来另一角色补充说是六成左右。
就是这个数据,让美国导弹防御局(MDA)专门拿出内部文件反驳,说这是基于早期原型机的数据,现役系统过去十余年测试全中,成功率根本是百分之百。
本来想以为就是电影艺术加工,没想到双方还较上了真,编剧诺亚・奥本海默也不示弱,直言数据来自专家交流,实际战场情况更复杂,六成已经是乐观估计,更何况美军陆基拦截弹库存还不到50枚,就算系统完美也不够用。
好莱坞向来爱刻画美军的硬核形象,之前《壮志凌云:独行侠》里,上世纪70年代的F-14战斗机,都能单挑俄罗斯最先进的Su-57隐形战机,还一口气击落两架,把美军的技术优势和飞行员的英雄主义拍得淋漓尽致。
毕格罗之前的《拆弹部队》《猎杀本・拉登》,也都是偏向写实的军事题材,没少获得好评。
可这次《炸药屋》偏偏反其道而行,不讲英雄逆袭,反而聚焦权力中枢的混乱和无力。
美军之所以反应这么大,说白了是怕公众被电影误导,对自家反导系统失去信心。
影片上线次日,普京就宣布俄罗斯成功测试了核动力“海燕”巡航导弹,宣称这款导弹能穿透任何防御系统。
这两件事撞在一起,让五角大楼的声明显得格外刻意,也暴露了西方对俄乌冲突升级的焦虑。
电影创作本就有自由空间,毕格罗团队也强调依赖了军方技术顾问,只是没采纳五角大楼的修改建议。
但站在美军的角度,反导系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自然不希望被电影描绘成“中看不中用”的样子。
毕竟2020年政府问责局的报告显示,美国在反导系统上已经投入了530亿美元,还计划追加100亿美元用于研发维护,这么大的投入,容不得半点公众信任的动摇。
《炸药屋》引发争议的背后,还牵扯着特朗普政府力推的“金穹”计划。
这个计划说白了就是要打造一套更全面的反导系统,涵盖天基传感器和陆基拦截弹,专门应对高超音速导弹和弹道导弹的威胁。
特朗普之前说这个计划要花1750亿美元,但美国企业研究所的报告显示,实际成本可能高达2520亿到3.6万亿美元,这个数字着实让人咋舌。
五角大楼一边谴责《炸药屋》歪曲事实,一边也间接承认影片揭示了“威慑可能失效”的问题,这反而给“金穹”计划的必要性提供了佐证。
可问题在于,电影引发的拦截率争议,已经让“金穹”计划的筹资面临更大的政治阻力。
公众难免会质疑,连现有系统的成功率都说法不一,再砸万亿去建新系统,真的能达到预期效果吗?
从现实来看,美军的反导系统确实存在不少短板。
虽然军方说现役系统测试成功率百分之百,但那都是受控环境下的结果,实际战场情况远比测试复杂。
而且美军陆基拦截弹库存不足50枚,就算每枚都能精准命中,面对多枚导弹同时来袭,也很难做到全面拦截。
中俄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的发展,让美军现有的反导技术难以应对,这也是“金穹”计划急于推进的重要原因。
军工企业对“金穹”计划倒是很积极,雷神、波音等公司通过游说推动项目落地,毕竟这背后是巨额的订单利益。
但民间组织却不买账,质疑这个计划的性价比,认为与其砸万亿建反导系统,不如投入更多资源到外交和军控领域。
这种分歧也让“金穹”计划的推进举步维艰,其实《炸药屋》引发的这场风波,本质上是电影艺术与国家安全敏感点的碰撞。
电影想通过虚构剧情探讨危机决策的困境,而美军则担心这种叙事会影响公众对国防力量的信任,进而干扰相关战略计划的推进。
大国之间的导弹防御竞赛,早已不只是技术层面的比拼,更牵扯着政治博弈和利益纠葛。
美军对电影的反应有点过于紧张了,公众大多能分清艺术创作和现实的区别,真正影响国家安全的,从来不是一部电影的虚构剧情,而是自身技术的真实水平和战略决策的合理性。
如果“金穹”计划真的能解决反导短板,自然能获得公众支持;如果自身存在难以弥补的漏洞,再怎么谴责电影也无济于事。
未来,随着大国军事技术的不断发展,导弹防御体系的竞争还会持续升级。
好莱坞的电影或许还会继续聚焦这类题材,而如何平衡艺术创作自由与国家安全的敏感性,将会是美国军工复合体和文化产业长期面临的问题。
对于全球安全格局来说,与其在反导系统上砸下万亿巨资,不如建立更有效的军控对话机制,这才是避免核危机的根本之道。
来源:一年花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