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春从不是单一的模样,有人在狂欢中补全遗憾,有人在陪伴中抵御风浪,有人在懵懂中探寻真心。这三部来自美国的青春电影,便用各自鲜活的笔触,勾勒出成长路上最动人的模样。
青春从不是单一的模样,有人在狂欢中补全遗憾,有人在陪伴中抵御风浪,有人在懵懂中探寻真心。这三部来自美国的青春电影,便用各自鲜活的笔触,勾勒出成长路上最动人的模样。
作为奥利维亚・王尔德的导演处女作,这部喜剧片用密集笑点包裹着青春的温度。莫莉和艾米这对学霸好友,在毕业前夕猛然发现,四年苦读换来的优异成绩,却让她们错过了太多青春乐趣。于是一场 “补玩计划” 就此展开:误入嗑药派对的窘迫、被当成芭比娃娃的荒诞、意外关进警局的乌龙,每段冒险都让人笑出眼泪。
影片最动人的是对友情的刻画,两人从形影不离到激烈争吵,再到深夜街头的和解,把青春期友情的脆弱与坚韧展现得淋漓尽致。更难得的是,影片对多元群体的包容自然不刻意,艾米的身份从未成为噱头,反而让这份青春故事更显真实立体。正如烂番茄将其列为 2010 年代最佳喜剧片,它不仅能让人笑出腹肌,更能在笑声中想起自己与挚友相伴的时光。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2020 年,美国)—— 少女相伴的无声成长之旅伊丽莎・希特曼用细腻到极致的镜头,讲述了宾夕法尼亚州小镇少女的秘密旅程。奥秋意外遭遇人生难题后,保守的小镇无法提供帮助,表妹斯凯勒二话不说,陪着她踏上前往纽约的巴士。两人挤在狭小的长途车座位上,用仅剩的钱分享食物,在陌生的城市里互相支撑,那些沉默的陪伴比言语更有力量。
影片藏满令人心碎的细节:奥秋无意识卷起诊所登记簿的页脚,独自给鼻子穿孔时的隐忍,以及面对咨询师提问时的细微颤抖 —— 这场戏里的咨询师是真实从业者,演员的反应也因此格外真挚。即便旅途中有过 “滚开” 这样的争执,但下一秒互相整理妆容的默契,恰是闺蜜间最真实的模样。这部拿下柏林电影节评审团大奖的作品,没有激烈冲突,却用少女间的守望,道尽了成长中的勇气与温暖。
伍思薇时隔 15 年的力作,用一封封情书串联起三段青涩的成长。华裔学霸艾莉为赚电费,答应帮橄榄球队的保罗给校花艾斯特写情书,却在笔墨往来中,发现自己与艾斯特有着灵魂共鸣 —— 她能精准读懂对方画作里 “宕开的一笔”,能在文字里分享彼此的孤独。
三个少年在这场 “爱情游戏” 中各自蜕变:保罗从假装喜欢抽象文学的笨拙追求者,变成敢于改良家族香肠配方的追梦人;艾斯特挣脱了既定的人生轨迹,决心奔赴艺术学校;艾莉则从隐藏自我的观察者,学会坦诚表达心意。站台上保罗追着火车的 “愚蠢” 送别,两个女孩约定重逢的默契,都在诉说青春里 “徒劳却圆满” 的成长。这部拿下翠贝卡电影节大奖的作品,用温柔的叙事告诉我们:爱不仅是心动,更是找到自己的过程。
来源:林君看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