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谢谢姑姑! 黄晓明在刘亦菲微博底下的这四个字,简直像一把时光钥匙,唰地把我们全拽回了2006年的《神雕侠侣》。 刘亦菲就发了句“就这个吴优”,黄晓明立马“姑姑”上身,这波操作直接让热搜炸了。 你说这事儿有意思不,戏里杨过小龙女爱得死去活来,戏外十九年了还能这么
谢谢姑姑! 黄晓明在刘亦菲微博底下的这四个字,简直像一把时光钥匙,唰地把我们全拽回了2006年的《神雕侠侣》。 刘亦菲就发了句“就这个吴优”,黄晓明立马“姑姑”上身,这波操作直接让热搜炸了。 你说这事儿有意思不,戏里杨过小龙女爱得死去活来,戏外十九年了还能这么默契互动,九寨沟拍戏时黄晓明还救过差点被水冲走的刘亦菲,这交情真是过命的。 可转头一看黄晓明的新电影《阳光俱乐部》,上映两天票房才411万,预测总票房都不到一千万,这冷冰冰的数字和热乎乎的情谊放一块儿,简直像火锅配冰棍,让人心里咯噔一下。
说到这票房啊,真是尴尬得脚趾抠地。 10月25号上映的《阳光俱乐部》,首日票房才204万,排片占比7.9%看着还行,可上座率只有1.7%,一百个座位里连两个人都坐不满。 猫眼预测最终票房就800万上下,这数据对黄晓明这种级别的演员来说,简直像考试考了零蛋。 更扎心的是同期易烊千玺的《小小的我》卖了7.65亿,同是文艺片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去年他那部《戴假发的人》票房才498万,现在看这《阳光俱乐部》怕是连这个记录都要保不住了。
其实这片子阵容真不赖,导演魏书钧是拿过奖的文艺片专业户,主演还有祖峰、陆小芬,连贾樟柯都来客串了。 黄晓明为了演好智力停留在孩童时期的吴优这角色,增重30斤,还跑去特殊教育机构体验生活,愣是靠这角色拿了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男演员。 可你说怪不怪,演技被认可了,奖也拿了,观众就是不买账。 我翻了下购票平台评价,口碑两极分化严重,喜欢的说“镜头有质感,中年危机真实”,不喜欢的直接吐槽“剧情太散,节奏太慢,看不懂”。 有个观众说硬撑半小时就离场了,这观影体验确实挺劝退。
宣发这块更是槽点满满。 我问了一圈身边朋友,多半都没听说这片子上映。 社交媒体上静悄悄的,热搜没影儿,短视频平台也少见推广,全靠上映前演员发微博撑场子。 相比别家电影提前半个月路演、预告片轰炸,这片子佛系得像在说“爱看不看”。 档期选得也迷,10月下旬本就是冷档期,前面有《河边的错误》这类口碑片占着排片,后面还有好莱坞大片等着,文艺片搁这儿硬挤,结果成炮灰了。
黄晓明这几年票房扑街好像成常态了。从2023年《最后的真相》5000万票房,到去年《戴假发的人》跌破500万,再到这次《阳光俱乐部》的惨淡,这下滑曲线比过山车还刺激。 有意思的是他电视剧表现反而不错,《潜渊》听说还是芒果台年冠,可一到大银幕就哑火。有网友调侃说现在黄晓明的热度连替身演员都比不上,虽然刻薄了点,但票房数据摆在那儿,真没法反驳。
更让人纳闷的是业内和观众评价的分裂。这片子没上映前就先拿了金爵奖影帝,符合规则但观众总觉得别扭。 黄晓明这些年奖项没少拿,两座金鸡奖杯在手,但凡入围基本都能获奖,可票房就是一部比一部差。 这让我想起去年舒淇新片上映首日就撤档,陈坤电影没上就撤档,老牌明星的号召力好像集体失灵了。 是观众审美变了,还是资本对这批演员失去信心了? 反正《阳光俱乐部》想靠口碑逆袭估计难了,这年头文艺片想卖座要么像《隐入尘烟》靠口碑发酵,要么像《送你一朵小红花》戳中大众情感,光靠明星阵容真的玩不转了。
话说回来,黄晓明为这电影真是拼了老命。 增肥30斤啊,这体重波动放普通人身上都够呛,更别说要保持形象的演员了。 演智力障碍角色容易尬演,但他这回演技确实有突破,至少脱离了霸道总裁的油腻感。 可问题是你费老大劲拍个冲奖文艺片,普通观众根本不买单。 现在电影市场主力观众是年轻人,他们更吃流量明星那套,哪怕片子再烂粉丝也能把首日票房刷上去。 黄晓明粉丝群偏中年,这群人本来进影院就少,更别说看慢节奏文艺片了。
其实这类“好阵容烂票房”的电影年年有,投资方砸钱请明星冲奖,结果院线一日游。 但像黄晓明这样连续扑街的还真少见,三年扑了六部作品,这频率都快成规律了。 有业内人士分析说他需要重新建立公众认知,但具体怎么建谁也不知道。现在他恋情传闻还时不时上热搜,这些花边新闻到底对票房有没有影响也不好说。
看看同期刘亦菲的发展,电视剧电影双开花,黄晓明却困在票房魔咒里。 当年《神雕侠侣》的杨过多风光啊,现在一句“谢谢姑姑”勾起情怀,却救不了惨淡票房。 这反差让人不禁想问,演员到底该追求艺术认可还是市场回报? 或者说鱼与熊掌真的不能兼得吗? 黄晓明拿奖拿到手软,可观众就是用脚投票,这矛盾简直无解。
现在《阳光俱乐部》票房败局已定,片方亏本是没跑了。 但你说这锅该谁背? 是导演叙事太文艺,还是宣发太无能,或是黄晓明真的失去票房号召力了? 可能都有问题吧。 反正投资方下次再碰文艺片得掂量掂量了,这恶性循环最后伤害的还是整个行业。 不过也有网友觉得票房不能代表一切,好电影未必卖座,这话在理,但电影院毕竟是生意场啊。
对了,拍戏时黄晓明儿子小海绵还来探班,导演临时加了段父子互动戏,小朋友奶声奶气的表现把全场都逗笑了。 这温情画面和冷冰冰的票房一对比,更显得现实残酷。 从《神雕侠侣》到《阳光俱乐部》,十九年时间黄晓明从明星转型演员,演技是提升了,市场却丢了。 这怪圈到底怎么破? 有人说他该转型幕后当制片人,可之前《危险关系》试水效果也平平。 也有人说他需要一部《烈日灼心》那样的剧本翻身,但好剧本可遇不可求。
所以问题来了:当奖项与票房彻底脱节,演员的艺术追求和商业价值到底该怎么平衡? 黄晓明这次用影帝奖杯换来的票房惨败,到底是谁的尴尬?
来源:吉棠说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