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绝密飞行”的战机,在中国航母上变为现实,有了,真的有了

快播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9 12:39 2

摘要:近期,据央视军事频道的官方报道正式确认,我国攻击-21隐身舰载无人机已加入海军战斗序列。这款全球首款投入现役的飞翼布局舰载攻击无人机,不仅能适配福建舰等航母平台,更能与076型两栖攻击舰形成"电磁弹射+隐身无人机"的顶尖组合。从攻击-11迭代而来的它,通过针对

近期,据央视军事频道的官方报道正式确认,我国攻击-21隐身舰载无人机已加入海军战斗序列。这款全球首款投入现役的飞翼布局舰载攻击无人机,不仅能适配福建舰等航母平台,更能与076型两栖攻击舰形成"电磁弹射+隐身无人机"的顶尖组合。从攻击-11迭代而来的它,通过针对性舰载改进与体系化协同设计,将彻底改写人类海空作战的方式。

攻击-21的核心突破,在于将攻击-11的陆基隐身优势与舰载作战需求实现了精准适配,其三项关键改进直指航母运作的核心痛点。

机翼的折叠设计堪称"空间魔术"。攻击-21翼展约14米,采用带可动遮蔽机构的折叠铰链后,机翼可向内收折60%,单架占用甲板面积缩减至原来的40%。这意味着福建舰机库可额外搭载12-16架攻击-21,076型两栖攻击舰则能实现40架以上的密集部署,彻底解决了大型飞翼无人机与舰载空间有限的矛盾。

飞控系统的升级让"刀尖上跳舞"成为可能。针对航母起降的复杂气流环境,攻击-21将攻击-11的单升降副翼一分为二,配合机翼外侧加长的开裂式阻力方向舵,使低速操控精度提升3倍,着舰滑跑距离缩短至200米以内。这种设计在福建舰海试中得到验证,即便遭遇5级海况,仍能实现全自动精准着舰。

全向隐身能力的强化则让其成为"海空幽灵"。在攻击-11基础上,攻击-21采用歼-35同款超材料隐身涂层与柔性蒙皮,配合背部S形进气道和双锯齿尾喷口,将雷达反射截面压缩至≤0.001平方米,相当于一只飞鸟的反射信号强度。美军"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AN/SPY-1D雷达对其探测距离不足20公里,远低于传统舰载机的120公里探测阈值。

攻击-21的真正威力,在于与歼-35等装备构建的"有人-无人"协同作战体系,这种组合形成了"制空+穿透"的双重杀伤链。

在远洋突击场景中,二者的分工堪称完美:歼-35凭借有源相控阵雷达与中距空空导弹夺取制空权,清除敌方预警机与战斗机等空中威胁;攻击-21则依托全向隐身特性,从低空渗透至敌方防空网核心区域,利用内置弹舱携带的2吨级弹药实施精确打击。其弹舱可兼容鹰击-91反辐射导弹、雷石-6精确制导炸弹等多型载荷,既能摧毁"爱国者"防空雷达,也能打击航母护航舰艇。

更关键的是"信息打通"带来的战术弹性。通过舰载战术数据链,攻击-21可将前出侦察获取的目标信息实时同步给歼-35,实现"A导B射"的协同打击;反之,歼-35也能引导攻击-21执行诱敌任务,消耗敌方防空导弹。在模拟对抗中,这种组合成功突破由8部雷达、12套防空导弹构成的立体化防御体系,任务成功率较单独出动歼-35提升60% 。

电子战能力的拓展更让其成为"无形杀手"。攻击-21可搭载小型化电子干扰吊舱,在距敌方雷达站30公里处实施窄带强干扰,迫使敌方雷达开机暴露位置,随后引导己方反辐射导弹实施精准摧毁。这种"干扰-定位-打击"的闭环操作,使敌方防空系统的反应时间从40秒压缩至10秒以内。

攻击-21的列装,让福建舰与076型两栖攻击舰形成了功能互补的"双航母"体系,彻底激活了不同平台的作战潜力。

对福建舰而言,攻击-21是提升出动效率的"倍增器"。其15吨的最大起飞重量完美适配中压直流电磁弹射系统,弹射能量利用率较美军福特级提升30%,且无需像有人机那样考虑飞行员生理极限,可实现"分钟级"连续出动。两条弹射轨道配合攻击-21的短距着舰能力,使福建舰单日舰载机出动架次从传统模式的120架次提升至180架次,其中无人机占比可达40%。

对076型两栖攻击舰而言,攻击-21则是实现"轻型航母"蜕变的核心装备。这款满载排水量近5万吨的平台虽仅有一条弹射器,但依托攻击-21的全自动起降与长滞空特性(单次滞空超10小时),可构建持续的战场监视与火力打击网络。在南海方向的演练中,076搭载的攻击-21编队成功实现对2000公里范围内目标的连续追踪与多波次打击,作战效能堪比法国"戴高乐"号航母。

这种"航母主攻+两栖舰助攻"的布局,使我国海军在西太平洋形成了多层次的隐身打击体系:福建舰的歼-35与攻击-21组合负责远洋制空与纵深突击,076的攻击-21集群则专注于区域控制与火力支援,二者通过卫星数据链联动,实现了"全域覆盖、梯次打击"的作战效果。

全球对比:无人海战的中国领跑

攻击-21的现役列装,标志着我国在舰载隐身无人机领域实现了对美欧的"代际超越"。美国曾领先的X-47B无人机虽完成航母起降测试,但因成本过高(单架造价超8亿美元)与战略调整在2017年正式下马,后续MQ-25"黄貂鱼"则退化为专用加油机,彻底放弃了攻击能力 。俄罗斯"猎人-B"无人机仍停留在陆基测试阶段,舰载化改造尚未提上日程。

与这些"半成品"相比,攻击-21的实战化优势极为明显:采用全产业链国产化设计,单架成本控制在50万美元以内,仅为X-47B的1/16;兼容电磁弹射与滑跃起飞两种模式,适配现有及未来所有舰载平台;更通过月产能五位数的量产能力,实现了规模化部署,这是美俄短期内无法企及的。

这种领先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更是作战理念的代差。美国仍坚守"有人机主导"的传统路径,而我国已率先迈入"有人-无人协同"的新范式。正如军事专家杜文龙所言:"攻击-21的价值不在于单机性能,而在于它让航母编队的作战半径从1000公里延伸至2000公里,同时将人员伤亡风险降至零。"

攻击-21的部署,正在重塑西太平洋的军事平衡。其2000公里的作战半径,配合航母编队的远洋机动能力,可实现对第一岛链内所有关键目标的覆盖。在台海与南海场景中,攻击-21集群既能穿透敌方防空网实施"点穴打击",也能通过持续滞空构建"禁飞区",有效遏制外部势力的介入企图。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推动海战形态的变革。攻击-21与076的组合,创造了"低成本隐身饱和打击"的新战术——以单价50万美元的无人机,消耗敌方单价数百万美元的防空导弹,通过数量优势撕开防御缺口。这种"非对称消耗"模式,将迫使传统海军强国重新评估其防空体系的有效性。

从技术传承来看,攻击-21的成功是我国无人机技术持续迭代的必然结果。从攻击-11的陆基验证到攻击-21的舰载实战,从单一平台到体系协同,这条发展路径清晰展现了我国"装备迭代-战术创新-体系构建"的国防科技发展逻辑。而全向隐身、智能飞控、电磁弹射等核心技术的突破,更为后续六代机、无人母舰等装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电影中曾经被想象的画面,如今我们的攻击-21的折叠机翼在福建舰甲板展开,一个由隐身、智能、协同定义的海战新时代已然到来。

防务军事称,这款没有飞行员的"海空刺客",正在用每一次起降证明:未来的海洋控制权,将属于那些能将技术突破转化为体系优势的国家。

来源:欧罗风行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