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纪录片《嘿!小面》由央视纪录频道与重庆台联合出品,2013年首播,单集90分钟,却用“一碗素面”把山城拍出了江湖味。导演曾磊是土生土长的渝中人,扛着4K摄影机钻进梯坎、防空洞、拆迁废墟,只为回答一个问题:没有任何浇头、成本不到三块钱的小面,凭什么让三千万重庆人
纪录片部落官网分享:
纪录片《嘿!小面》由央视纪录频道与重庆台联合出品,2013年首播,单集90分钟,却用“一碗素面”把山城拍出了江湖味。导演曾磊是土生土长的渝中人,扛着4K摄影机钻进梯坎、防空洞、拆迁废墟,只为回答一个问题:没有任何浇头、成本不到三块钱的小面,凭什么让三千万重庆人每天睁眼就魂不守舍?
影片从凌晨四点开始:南岸七公里,68岁的“二娃面庄”老板推开锈迹斑斑的铁门,第一桶菜籽油倒进铁锅,油温180℃,花椒在4K微距里“啪”地炸开,像山城夜里的第一束礼花。镜头切到渝中石灰市,板凳面庄的老板娘把昨天剩下的姜蒜水兑进新料,老客人一句“要得,就要这个隔夜味”道出重庆人对面汤“老底子”的执念。为了拍清“小面灵魂”——糊辣壳的制作,摄影组把高速摄影机架在锅沿,1080P慢放1000帧,观众可清楚看到辣椒段从鲜红到深紫的3秒变色曲线,那正是重庆人判断“火候”的摩尔纹。
影片中段,导演用“一张地图”串起城市味觉:从朝天门码头往上溯,嘉陵江与长江夹出的“舌头”地带,就是小面最早的味觉实验场——清末纤夫把码头盐菜、船工花椒、下河帮菜籽油混成“三合油”,浇在碱水面里,诞生最早的“油辣子拌面”。4K航拍里,两条江水一浊一清,像太极图锁住了老城的胃。抗战时期,江浙内迁把“阳春面”带进山城,却敌不过本地花椒的麻,最终妥协成“既麻又鲜”的重庆小面。今天,你在Google Earth上画出重庆小面馆密度热力图,会发现它竟与1937年防空洞分布高度重合——地下18米,面碗端起,城市继续呼吸。
片尾半小时,导演把镜头交给“人”:82岁的“老太婆摊摊面”每天只卖一百碗,收摊时间取决于她什么时候打瞌睡;90后程序员辞职开“秃头面庄”,用Python分析油温与花椒麻度曲线,把“老油”装进一次性真空袋,外卖月销两万单;凌晨两点,刚下班的出租车司机蹲在观音桥消防队门口,用板凳当桌,一碗小面加两个煎蛋,4K特写里他吸溜面条的汗珠与嘉陵江夜游的灯影重叠——那一刻,观众明白:小面不是低端快餐,而是重庆人的“深夜心脏支架”。
配乐上,导演请来本土乐队“贰佰伍”用火锅筷子敲铁锅采样,混剪出BPM120的“小面进行曲”,当片尾字幕升起,背景声是整座山城同时吸溜面条的“簌簌”合奏,像一场3000万人参与的交响。豆瓣8.34分、弹幕刷屏“看完立刻订机票”,《嘿!小面》用90分钟证明:真正的美食纪录片不需要山珍海味,只要一把花椒、一瓢热油、一声“老板,多菜少面”,就足以让一座城市的灵魂出窍。
来源:是个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