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7月,饶晓志执导的《无名之辈3:否极泰来》在暑期档折戟沉沙,这部成本高达1亿元的影片最终票房仅5191万,导致投资方英皇影业亏损约7000万。
2025年7月,饶晓志执导的《无名之辈3:否极泰来》在暑期档折戟沉沙,这部成本高达1亿元的影片最终票房仅5191万,导致投资方英皇影业亏损约7000万。
该片在首映日排片占比15%的情况下,仅收获955万票房,上座率低至3.5%,随后排片占比骤降至7.6%。 影评人指出影片存在“反转设计失衡”、“关键反转过早揭露”等剧本缺陷,与系列第一部8.0的豆瓣评分相比,《无名之辈3》仅获得7.2分。
然而不到三个月,饶晓志凭借担任监制的小成本影片《震耳欲聋》成功翻身。 这部成本仅5000万的现实题材影片,不仅口碑良好,更为饶晓志带来至少3000万元的纯利润。 从单部作品亏损7000万到盈利3000万,饶晓志的这场逆袭揭示了电影行业一个残酷而现实的规律:大投入未必有大回报,小成本也能打翻身仗。
《无名之辈3》的滑铁卢
《无名之辈3》将故事背景从中国小城移至东南亚,讲述了由章宇饰演的义乌商贩张三金在泰国遭遇绑架案的故事。 影片试图通过跨国背景展现“全球化时代小人物的生存真相”,部分观众认可其“笑中带泪,戳中打工人痛点”的情感表达。
然而影片在叙事结构上暴露出明显问题。 影评人指出影片“前30分钟节奏紧凑”,但“中段因支线过多导致节奏失衡”,犯罪集团的背景交代仓促,导致影片整体观感下滑。 与第一部《无名之辈》多线叙事“浑然天成”相比,第三部在线索收束上显得“仓促”。
影片在制作上明显“下血本”,包括在泰国实地取景、搭建外景地以及启用大量外籍演员。 这种制作升级却与系列的“市井气质”产生割裂,当镜头聚焦于曼谷街头的飞车追逐时,少了第一部中“贵州小城”的烟火气。
小成本现实题材的破局之道
与《无名之辈3》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震耳欲聋》选择了现实题材路线。 影片主演檀健次在片中饰演律师李淇,影评人评价其“没有靠颜值,而是靠演技让观众记住了角色”。
从流量明星转型为院线演员的成功案例在近年中国电影市场并不罕见。 易烊千玺凭借《少年的你》、朱一龙凭借《人生大事》、胡歌凭借《南方车站的聚会》、张艺兴凭借《孤注一掷》,都成功实现了这一转型。 檀健次凭借《震耳欲聋》加入这一行列,未来有望获得更多大制作影片的青睐。
饶晓志的创作轨迹与市场抉择
饶晓志的导演风格一直以“关注小人物”著称。 从2018年的《无名之辈》开始,他就将镜头对准了社会边缘人物,以黑色幽默的方式展现他们的挣扎与尊严。 《无名之辈3》延续了这一主题,但将舞台从国内小城转向了东南亚,试图展现“全球化时代小人物”的生存图景。
在《无名之辈3》票房失利后,饶晓志迅速调整策略,将重心转向监制工作。 《震耳欲聋》的成功盈利,虽然只是“小赚一笔”,却为他重建了信心。 业内人士分析,这部影片的成功证明了饶晓志在现实题材领域的投资眼光,为后续项目的融资打下了基础。
2025年电影市场的档期现实
电影市场的档期特性对影片票房有着直接影响。 2025年春节档总票房突破95.10亿元,观影人次达到1.87亿,创造中国电影市场新纪录。 在这个黄金档期,《哪吒之魔童闹海》、《唐探1900》和《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分列票房榜前三位。
贺岁档作为中国电影市场的黄金档期,具有独特的时间特点,通常涵盖元旦、春节等重要节日,时间跨度较长。 从每年的11月底或12月初持续至次年2月中旬左右。 三四线城市近三年春节档票房贡献分别为54.9%、58.8%和58.1%,观影消费力持续旺盛。
与春节档的火爆相比,《无名之辈3》选择的暑期档虽然时间跨度长,但缺乏节日带来的集中消费效应。 2024年至2025年“前春节档”中,包含悬疑、动作、喜剧等类型要素的作品依然是主流供给,在票房前十影片中占七席。
系列电影的IP价值与风险
《无名之辈》系列的第一部在2018年曾以低成本收获7.94亿票房,豆瓣评分高达8.0分,成为当年的黑马之作。 这种成功为系列IP积累了品牌价值,但也抬高了观众对续集的期待。
系列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屡见不鲜。 “唐探”系列凭借前几部作品积累的良好口碑和强大粉丝基础,每部新作上映都能吸引大量观众。2025年春节档上映的《唐探1900》上映首日票房即达4.65亿,打破10项纪录。
然而IP价值并非票房保证。 2025年春节档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作为翻拍最多的金庸IP,尽管话题度最高,却因武打场面被网友诟病,票房成绩低于市场预期。 这与电影市场的“低容错特征”相吻合,观众对影片质量的评判标准日益提高。
从《无名之辈3》的亏损到《震耳欲聋》的盈利,饶晓志的经历反映了当前中国电影市场的复杂性。 大制作与高票房之间不能简单划等号,而小成本影片只要找准定位,同样能获得市场认可。
来源:副本Z-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