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部以三年时间精心打磨的自然地理纪录片,在叙事方式、影像表达等方面进行创新性探索,以国际化表达传递出中国生态文明价值观,成为山东广播电视台纪录片创作哲学的集中体现。
唯美光影,讲述一脉相承的生态叙事;唯美光影,呈现万物共生的视觉盛宴。
近期,纪录片《大河之洲》第二季在国家地理频道和山东卫视4K超高清频道热播,用最现代的光影技术,为观众呈现一场关于生命、和谐与希望的自然盛宴。
这部以三年时间精心打磨的自然地理纪录片,在叙事方式、影像表达等方面进行创新性探索,以国际化表达传递出中国生态文明价值观,成为山东广播电视台纪录片创作哲学的集中体现。
从“破圈”到“登峰”,《大河之洲》第二季究竟做对了什么,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像注脚”?
叙事方式更新颖,每一帧都充满感染力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总面积15.3万公顷,拥有生态主题纪录片创作得天独厚的土壤。
《大河之洲》第二季以黄河三角洲为时空坐标,主动探索构建起一套全新的生态话语体系。创作团队跳出传统自然类纪录片的传统套路,采用情节化叙事和拟人化表达方式,赋予动物以情感温度和情感张力。
受伤的白腰杓鹬失去飞翔能力却未失去生活勇气,丹顶鹤父母在危险面前将孩子紧紧护住,斑头雁在迁徙路上咬牙坚持……纪录片用影像的语言,在讲述主线故事的同时,侧面传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生态理念。
“把动物当人来拍,拍出了真情实感。”《大河之洲》第二季不仅仅是第一季简单的延续,而是在总体创作上的一次战略升级、叙事深化。正是赋予动物以灵魂温度,纪录片所呈现的不再是纯粹的《动物世界》,而是具有情感温度和戏曲张力的“生命故事集”。
这种以情感共鸣深化生态表达的叙事,让纪录片成为透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的重要窗口,成为诠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
影像技术更震撼,每一帧都美得像壁纸
在创新内容叙事之外,《大河之洲》第二季积极探索影像技术,在制作和呈现两个层面不断拓展表达的可能性,为观众提供与众不同的审美体验。
制作层面,《大河之洲》第二季运用8K超高清摄影机、高速摄影机、微距镜头等先进设备,创新性地采用了无人机航拍与地面拍摄相结合的立体拍摄方案,将黄河三角洲的四季轮回、万物生长表现得淋漓尽致。
采用高清微距摄影首次披露震旦鸦雀的巢穴建造细节,运用延时摄影展现盐地碱蓬的“生长奇迹”……创作团队选择用“三年蹲守、四季追光”的方式,获得奇观性镜头,捕捉珍贵瞬间,这不仅是对“工匠精神”的坚守,也是对“内容为王”的信仰。
呈现层面,《大河之洲》第二季打破传统自然纪录片“宏大场景+解说词”的窠臼,焕发出令人震撼的视听效果。比如,音频团队建立了黄河三角洲专属的自然声效资料库,收录了超过400种生态环境声;再比如,通过高清微距镜头,震旦鸦雀衔枝筑巢时的每根羽毛都清晰可辨,丹顶鹤育雏时的一举一动充满着母性光辉。
当镜头穿透水面捕捉到鱼卵的颤动,当延时摄影定格盐地碱蓬由绿转红的生命律动……在科技助力下,大视野的宏观叙事与小细节的微观刻画得以完美融合,进一步提升了画面的真实程度,增加观众的在场感,从而达到身临其境的视听效果。
摄制技术提供陌生化体验,高清画质影像增强沉浸式观感,让纪录片彰显出强大的表现力,每一帧都美得像壁纸。
传播视角更宏大,每一帧都彰显国际范
《大河之洲》第二季是山东广播电视台讲述中国故事、探索国际表达的又一次生动实践。
山东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联合国家地理频道、五洲传播中心,引入国际资深自然类纪录片制作团队……从策划之初,《大河之洲》第二季就着眼于国际传播,采用国际联合摄制的方式,汇聚了中外最顶尖的创作力量。
《大河之洲》第二季突破地理边界,将视角提升至“流域文明”与“全球迁徙”的宏大维度。通过采用“流域视角”“迁徙视线视角”,追踪候鸟迁徙路线,将黄河三角洲的生态故事置于全球生态系统互联互通的视野下,巧妙揭示了中国局部生态与全球系统的内在联动。
当镜头展现渔民与候鸟共享湿地的和谐图景,当专家解读“以盐治盐”的生态修复原理……将黄河三角洲的生态之美转化为无需翻译的世界语言,让不同国家的观众都能感受到作品所传递的深刻内涵。
值得一提的是,《大河之洲》第二季登陆国家地理频道《华彩中国》栏目面向全球首映,覆盖170多个国家和地区逾3亿用户。通过国际化的表达方式,以中国故事连接世界观众,让中国生态文明实践自然升华为全球环境治理的东方智慧。
《大河之洲》第二季通过光影的演绎和解码,让黄河故事、山东故事、中国故事以更生动、更具亲和力的方式触达全球观众,不仅唱响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颂歌,更塑造着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来源:碧海青天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