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都市的喧嚣遇见乡村的宁静,当数字洪流碰撞乡土温情,一部名为《放下手机》的电影悄然诞生。从深圳奋斗25年的游子,到回乡圆梦的电影制片人,张雨可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一场从追梦到圆梦的旅程。
一部全程在南漳取景
关于“爱与陪伴”的电影《放下手机》
已正式与全国观众见面
影片襄阳籍出品人、总制片人张雨可
在接受襄阳日报媒体专访时
分享了镜头背后那份
希望唤醒人们回归生活、拥抱家人的初心
当都市的喧嚣遇见乡村的宁静,当数字洪流碰撞乡土温情,一部名为《放下手机》的电影悄然诞生。从深圳奋斗25年的游子,到回乡圆梦的电影制片人,张雨可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一场从追梦到圆梦的旅程。
《放下手机》于10月18日全国上映。“深圳给了我追梦的勇气,而家乡给了我圆梦的底气。”襄阳籍出品人、总制片人张雨可说。这部全程在襄阳南漳取景的影片,不仅是电影人梦想的结晶,更是一场以影视为载体、以情感为纽带、以文旅为延伸的融合探索。
十年圆梦:从深圳到故乡的千里奔赴
“我在深圳奋斗25年,这座城市教会我:只要敢拼就能扛得住,只要敢闯就会有无限可能。”张雨可说道。正是这份淬炼出的坚韧,让她一步步跨越小成本电影融资、审查、发行、排片中遇到的难题,自筹资金将《放下手机》从梦想照进现实。
2015年,张雨可踏入影视行业,最初以出品人身份参与投资,一路摸爬滚打,钱打了水漂,人受了挫折,但对电影的热爱从未熄灭。“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来。”她放下身份,走进剧组,从场记、统筹、制片助理做起,一路摸爬滚打,逐渐掌握电影制作的每一个细节。
“我心里一直有个信念,一定要拍一部真正属于自己的、有意义的电影,为十年影视路做一个交代。”张雨可说,“《放下手机》就是我的答案。”
很多人问她:“电影市场这么冷,为什么不去拍短剧?”她的回答始终纯粹:“电影不能带着功利心去做,当你真诚地讲述故事,观众一定能感受到。”而这个故事,必须与家乡有关。“我想回到襄阳南漳,把三国故事、山水画卷和人间烟火都装进镜头,让更多人看见这座小城的厚重与鲜活。”张雨可说。
聚焦当下:从手机话题到情感共鸣
《放下手机》是一部聚焦亲情、治愈与成长的轻喜剧。影片讲述单亲父亲带着沉迷手机的儿子回到南漳老家,在一段特殊的旅程中重新找回亲情与自我的故事。
“如今许多家长都面临孩子沉迷手机的问题,我想通过电影,探寻‘放下手机’背后更深层的情感故事。”张雨可这样阐述创作初衷。作为一名单亲母亲,她也将自身的情感愿望投射于影片之中:“我想用一场父子的旅行,让孩子感受父爱的力量。父爱更厚重,它给孩子的是力量和方向。”
有意思的是,影片最初设定的是一场跨省“三国寻踪”之旅。然而,当张雨可带领剧组回到被誉为“三国源头”的南漳采风时,家乡的变化令她震撼——秀美的山水、整洁的街道、淳朴的民风,以及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深深打动了她。她便毅然决定推翻原计划,将全部镜头留给南漳。
水镜庄、春秋寨、天池山……超过二十处南漳风光成为故事的天然背景。稻田里捉泥鳅、热闹的非遗表演、香气四溢的猪油饼……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场景,大多源自她的童年记忆。
“我更希望影片成为对当代人情感生活的一次深度观照。”张雨可希望,这部电影能成为一个情感枢纽,让不同年龄层的观众都能在其中照见自己——无论是为亲子关系所困的家长,还是在都市奔忙中感到疲惫的奋斗者,都能被片中质朴的人情与乡土记忆所温暖、所治愈。
影旅融合:从电影场景到实地推介
《放下手机》不仅是部电影,更是张雨可为家乡精心打造的一张“光影名片”。作为南漳县探索“电影+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尝试,影片开创了当地“影旅联动”的新模式。
在拍摄期间,张雨可配合当地文旅部门的宣传计划,调整拍摄通告,开放部分场次供游客探班。影片上映前夕,南漳县趁热打铁,推出“跟着电影游南漳”系列活动。观众凭电影票根可在春秋寨、香水河、翡翠峡等景区享受门票减免,在多家民宿酒店获得入住优惠。这一举措不仅延长了电影的生命周期,更将观影热度直接转化为旅游消费。
张雨可计划将影片中出现的南漳特色农产品——寨子米、香菇脆、芝麻油等与电影进行联名推广。她说,电影里的猪油饼、香菇基地都不是简单的道具,而是南漳物产的生动展示。
对于未来,张雨可的“家乡三部曲”计划正在稳步推进。《放下手机》是她在家乡拍摄的首部作品,接下来还将有两部影片在襄阳全市范围内取景创作。片尾彩蛋中,襄阳古隆中、古城墙等景点悄然入画,为后续作品埋下伏笔。
正如她所说:“我希望观众在影院看完电影后能来到襄阳南漳,亲身体验电影里的风景,感受屏幕之外更真实、更温暖的世界。”
从银幕之光到山水之美,张雨可用电影架起了一座通往故乡的桥梁。在她的镜头下,这里每一寸土地都焕发着诗意,每一个场景都诉说着乡情。这不仅仅是一个制片人的梦想成真,更是一个游子对家乡最深情的告白。
来源:南漳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