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馄饨痛楼”里上编剧课,《菜肉馄饨》编剧金莹:老汪的原型是个幸福的秘密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4 06:02 1

摘要:10月23日,日前在上海开班的长三角电影编剧高级研修班迎来一场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学员们先去盛兴汤圆吃碗地道的菜肉馄饨,沿着梧桐区一路CityWalk,再进入“菜肉馄饨·思南会客厅”——这栋专门为电影《菜肉馄饨》推广打造的“馄饨痛楼”里,听这碗浓浓的上海味道是如

10月23日,日前在上海开班的长三角电影编剧高级研修班迎来一场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学员们先去盛兴汤圆吃碗地道的菜肉馄饨,沿着梧桐区一路CityWalk,再进入“菜肉馄饨·思南会客厅”——这栋专门为电影《菜肉馄饨》推广打造的“馄饨痛楼”里,听这碗浓浓的上海味道是如何写成小说、裹进剧本、端上银幕的。

此次活动作为“菜肉馄饨·思南会客厅”的首场活动,同时也是上海影协海上电影沙龙的一部分。导演吴天戈、编剧金莹、制片人顾晓东详细拆解即将上映的沪语电影《菜肉馄饨》的创作过程,与这些青年电影人共同探讨“本土化新市民电影及其市场”的话题。

好剧本用脚“写”出来

电影《菜肉馄饨》由吴天戈导演,周野芒、潘虹、茅善玉、王琳、陈国庆、徐祥主演,改编自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导演金莹所写的同名小说,是一部讲述上海市井生活的电影。制片人顾晓东一直记得,自己在日本映画大学读书时,担任校长的日本著名导演今村昌平说,“剧本不是手写出来的,是用脚写出来的”,他呼吁年轻编剧要注意观察和体验生活。“坚持写作,你会发现没有一天、一个字是浪费的,享受你的生活,有一天,一定会遇到喜欢你作品的人。”

小说《菜肉馄饨》的诞生,离不开金莹二十年来做纪录片导演的积累。“纪录片导演可以深入城市肌理,这个过程其实很像编剧为了积累素材而进行的采风,而上海从90年代的经典栏目‘纪录片编辑室’开始的纪录片传统就是关注生活在这座城市里普通人的生活。”2012年,她拍了大量独居老人的故事,有次跟拍一对搭伙过生活的独居老人,发现两个人在准备遗像时,并没有沉浸在悲伤里,而是不无幽默地互相讽刺揶揄,把摄像机后面的他们都逗笑了。“我的剧本里有很多笑中带泪的生活场景,是在拍摄纪录片时获得的美学感悟。”

长三角电影编剧高级研修班在“馄饨痛楼”开课 钟菡 摄

当时,另外两组同事在拍老年人相亲和年轻人相亲题材,彼此看素材时,金莹发现老年人非常渴望恋爱。正好人民公园的相亲角火起来,她就带着好奇去现场探访,看到里面有年轻人,还有在其中待了长达十年的老人。“这些老年人会不会借给子女相亲的名义为自己寻找伴侣?我把这样的想象写成了《菜肉馄饨》。”

2019年,金莹因为生病需要每天去医院吊水进行抗炎治疗。她开始阅读金宇澄的小说《繁花》。“我被他的文字浸润了,觉得自己像泡在了一个上海话组成的缸里”。后来,她花了三四周的时间完成小说,在写相亲角的故事时,脑中突然跳出一个画面。大约十年前,一位好友的母亲去世,去吊唁那天,朋友的爸爸留她吃了一碗菜肉馄饨,“那是我吃过最鲜美的一碗馄饨,里面放了干贝、河虾吊鲜,他在那么悲伤的情况下,竟还有心思做那么精致的一碗馄饨,那件事一直留在我潜意识里。”

她说,小说里的人物没有原型,他们都是从自己的脑海中生长出来,有时从另一部小说中走出,有时就是通过一句话突然有了影子。比如在纪录片素材里,一位阿姨对相亲的爷叔说,“你放心,我一定会给你一个毕生难忘的夜晚”,好像全然不顾摄像机在拍摄,“《菜肉馄饨》里有个角色叫阿芳,她对生活的热情就来自这位阿姨。”

现场,她还笑着透露,“《菜肉馄饨》男主为何叫老汪?因为我属狗,这是个很幸福的秘密。我的角色来源于我拍摄纪录片时接触到的千千万万的上海老百姓,另一方面,这个人的原型就是我。我把我那个时候的困惑投射到这样一个看上去跟我八竿子打不着的人身上,借着他的身份悄悄讲我的内心故事,这是属于创作者才能拥有的乐趣和幸福。”

小说《菜肉馄饨》 钟菡 摄

在顾晓东的建议下,金莹将《菜肉馄饨》小说改成剧本,一直到开拍,剧本一共改了11稿。“当时我们三个人关起门谈剧本,一谈就是一整天,一次次磨合。”导演吴天戈也是此次编剧研修班的指导老师之一,他发现,很多编剧学员也想将来拍摄自己的作品。他提醒学员可以带着导演意识来写剧本,“剧本不单单是执导拍摄阶段的说明书,同时是未来剪辑的蓝本。如果在写剧本时,脑中有影像记录文本的这根线,会使这部影片产生在文字阶段就有的节奏。”

金莹参加过上科大-南加大电影学院影视培训项目,从中学习到不少编剧写作技巧,“我很喜欢上世纪90年代的香港电影,有些电影一上来会告诉一个只有观众知道但剧中人不知道的秘密,比如陈可辛的《金枝玉叶》,在《菜肉馄饨》中也用了类似技巧。”她以自身经历建议学员在写剧本时先写小说,“小说给了我巨大空间,可以大量写一个人物的内心活动,让我更加接近这个人物。”

写好故事,不妨来会客厅当志愿者

长三角电影编剧高级研修班由中国影协、上海市文联指导,上海影协、江苏省影协、浙江省影协、安徽省影视协共同主办,是旨在培养长三角地区编剧人才的一项常态化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15期,培训青年编剧800余人。本期研修班以2025“影戏元本”为主题,同时致敬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在上海影协主席、导演郑大圣看来,这堂“馄饨”课也是一场小型的产学研结合活动,几位电影主创分享时,他从旁补充,帮大家“划重点”,宛如一位班主任。

郑大圣介绍,本期研修班共有55名学员,平均年龄33岁,大部分是“90后”,还有四个“00后”学员。本期编剧研修班设置了史论组,议题从回溯早期影史到前瞻未来已来的智媒时代。在他看来,在2025年创作剧本,不可不考辨电影史,将剧本创作与史学研究相结合,目的是为大家提供一个互相打开新视野、启发新思路的机会。“《菜肉馄饨》里的老金说,要‘跟人玩’,那是一个真切的、呼之欲出的银幕形象”,课堂上,他提醒做史论研究的22位学员关注市民电影的文脉,考察、观测本土电影对在地文化的维系和重建。

学员们参观二楼“老汪”的家 钟菡 摄

改编剧本的时候,金莹也有意向《万家灯火》《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老上海市民电影致敬,在她看来,老电影里有当下电影中缺失的现实生活质感,有些甚至可以当纪录片去看,研究那个时代的人怎么生活。“第一次和吴天戈导演见面时,他说,自己理想中最适合演老汪的人是赵丹,那个在国际饭店里喝咖啡的娇小身影就是上官云珠。我们的想法很接近。”

两个多小时的专业分享让学员收获满满,不少人也借此机会提出自己的困惑,有人好奇写好剧本后如何拉到投资,也有人问老年题材是否会成为市场主流,主创们都一一认真解答。金莹认为,编剧要与这个时代、与城市共情,“在改编剧本时,我越来越感觉到电影更有一种安慰人心的力量。放下过去,不是遗忘,更不是背叛,而是一场有仪式感的告别。告别之后,每个人可以继续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从像菜肉馄饨那么微小而平凡的事物身上汲取能量,继续勇敢前行。这是我们最想表达的。”

楼上火热开课同时,楼下的咖啡区、打卡区也客流不息。10月22日早上8点,就有阿姨来探访,还有人专门从浦东打车过来。一位30多岁的女观众一到二楼就惊呼,“和我同学家一模一样”,还有老爷叔在复原的弄堂一角下了盘象棋。

昨天,真的有人在这里下了一盘象棋 钟菡 摄市民在“老汪”的家里打卡拍照 钟菡 摄

“在会客厅你可以真正了解大家的想法,做深度的情感沟通,我们的电影是从群众中来的,现在要到群众中去,真正地和这个城市和群众融为一体,才会有更好的创作。”顾晓东说,奋战48小时完成的会客厅这几天会不断完善。一楼将设立开放麦,现场朗诵剧本片段可以送免费咖啡。二楼的电视机会播放《菜肉馄饨》演员以前的影视作品和花絮,还会摆上老上海流行的弄堂游戏康乐球,众多城市记忆供大家打卡怀旧。

会客厅里客流不息 钟菡 摄

“好多人来跟我说,‘谢谢你,做了一件好事。’大家都觉得,拍这样一部电影是在帮上海留存文化。我们把奶糖、桃酥拿出来给大家吃,现场真的变成客厅,他们也会讲自己的情感和故事。”在课堂现场,顾晓东建议学员们来会客厅做志愿者,和观众面对面交流,观察他们的生活,也许就能写出一部不错的作品。“这里是一个大氧吧,相信在聊天的过程中,会为你的创作积累养分。”

他透露,《菜肉馄饨》将于近期在上海首映,正式上映前还会做一波点映。会客厅接下来有一波密集活动,高博文、陈国庆、FU大爷等片中演员会来做“一日店长”。此外,淮海路上的盛兴汤圆正在打造“菜肉馄饨体验店”,众多老字号品牌的票根联动活动也在策划中,“上海正在打造‘电影之城’,这部上海题材、上海原著、上海班底的纯正上海电影是我们写给上海的情书。最近越来越多人找我,各行各业的人都希望参与进来,为电影助力,我们深深体会到大家对这座城市的热爱。”

栏目主编:施晨露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