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化的电影人生:《决裂》引起的风波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1 20:57 2

摘要:1973年,中国的电影事业处于一种特殊的发展状态。从1966年"文革"开始到1973年的七年间,中国仅拍摄了13部电影,其中样板戏占了9部,故事片只有3部。故事片的需求仍然处于饥渴状态,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北影厂决定扩大故事片的生产。

1973年,中国的电影事业处于一种特殊的发展状态。从1966年"文革"开始到1973年的七年间,中国仅拍摄了13部电影,其中样板戏占了9部,故事片只有3部。故事片的需求仍然处于饥渴状态,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北影厂决定扩大故事片的生产。

1975年,在北影厂接到的剧本来稿中,胡春潮写的原创剧本《万代红》成为首选。北影在极左思潮的控制下紧跟形势,决定迅速投拍这部题材恰逢其时的影片。在北影厂的鼓励下,胡春潮找到了曾经两次合作的周杰,和他一起在《万代红》的基础上完成了《决裂》剧本的初稿。

当时,我们听说厂里有一部投稿的剧本,叫《决裂》。汪洋厂长给好几位大导演都看过,水华也看过,都认为很新鲜,但都觉得没有把握,不敢接。我觉得很奇怪,找到厂长要求看一看剧本。汪洋说:"你要是看上了,就交给你导演。"

我拿回剧本一看,主要内容是讲某地党委决定办一所"抗大"式的农业学校﹣﹣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延安"抗大"毕业的垦殖场场长龙国正担任党委书记兼校长。学校刚创办,斗争就很激烈。教务主任孙子清为追求学生质量,拒收没有毕业文凭的工农学生。龙国正提出把学校办在山头上,打开考场大门,让没有多少文化,但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工农参加考试,请贫下中农参加评论,只要他们批准就可进入大学。开学后,龙国正号召全体师生掀起一场"教育革命"。这触怒了专区的赵副专员,他把龙调去参观名牌的农业院校,并开除了几名为了帮助农民抢收而未参加学校考试的学生。龙回来后召开党委会,撤销了开除学生的通告,还进一步动员把学校的小课堂搬到农村的大课堂去。在农村中,"共大"师生"大批资本主义,大干社会主义",并批判了所谓"党内的资产阶级代理人"赵副专员。赵副专员下令砍掉"共大"。这时,传来毛主席肯定"共大"的消息,于是全校师生欢欣鼓舞。龙国正提醒大家:斗争还没有结束,号召"共大"师生要同传统观念进行最彻底的决裂!

剧本以颂扬"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为主要内容,江西共大的全称是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创办于1958年,是一所半工半读的农林职业技术学校。1969年,江西农学院和共大总校合并。

当年创办"共大"的目的,主要是针对江西这个山多田少的地区,为广大工农群众及其子女敞开文化科学的知识大门。因而,这一新型教育模式引起了毛泽东主席的关注,其后发展迅速,分校遍布全省各地。再后来,全国有18个省市竞相模仿其办学方法。

劳动大学是毛主席首肯的,毛主席和周总理都题词肯定过"共大"。

这个剧本是创作于"批林批孔"运动中的教育题材剧作,最初的投稿有"左"的色彩,这与当时正在逐步猛烈展开的以纠正"左"倾思潮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整顿工作极不协调。在这种情况下,处于对剧本政治因素的考虑,一些导演对此剧不愿问津。

我在多年后回想,也自我查问,难道一点儿也没有嗅到其中的政治敏感气味吗,还主动请缨拍摄?我当时之所以认为剧本有把握﹣-对《决裂》的政治安全系数估计很高,是因为毛主席、周总理等许多中央主要领导人都曾给"共大"写过信或题过词,明确表态支持,大方向不会错。

直到三十年后的2006年,我才知道事情没有那么简单!2006年,凤凰台制作"非常电影"系列节目,其中一部就是《决裂》,邀请了导演、编剧等人。编剧胡春潮在发言中说,剧本在没有拍摄之前,迟群看过,曾提出两条修改意见,他根据这两条意见修改了剧本。这个时候我才知道,自己当年拿到手的剧本,曾经有"四人帮"里面的人插手过!当时,我从来没有听过这两条意见,接到剧本时,厂里领导和编剧都没有对我说过!

后来在拍摄过程中,厂里还要求把教育路线的不同上升为两条路线的敌我矛盾,甚至把反"走资派"和"反击右倾翻案风"等内容加进去。摄制组接到厂里的指示后,只是修改了些台词,加上了"资本主义当权派"和"走资派"等内容,以配合当时的政治气候。至于这些修改内容是否是迟群的授意,到现在也不得而知。

接拍《决裂》不久,我交上去一份演员名单:长影台柱演员、满身劳动人民气质的著名影星郭振清和"体格健壮,泼辣直率"、因《战火中的青春》而一举成名的王苏娅分别担任男女一号。

著名反派演员葛存壮饰演理论严重脱离实际,在课堂上不讲江西水牛,只讲非洲斑马和马尾巴功能的教务主任孙子清。另一位因出色扮演了《创业》的白专典型章易之而名声大噪的辽宁人艺演员陈颖担任了一号反面人物曹仲和。

呈上的名单得到厂方的首肯。

1975年6月,摄制组大队人马前往江西,先后在江西省办"共大"和吉安、莲花、永新等县办"共大"分校。下生活分成两部分:由我参与剧本分镜头组,主要任务是通过访问、参观,寻找现实生活中的"路线斗争"的感性材料,完成修改剧本的任务。另一部分人主要是由演员组成,包括郭振清、王苏娅等在内,具体任务郭振清有较详细的回忆:"下生活有一个多月,全体演员都是带着角色任务去体验生活。我演的龙国正是大学校长,我就有意识地观察生活中的同类人。在莲花县举办的'共大'分校时,我就跟校长泡在一起,看他处理公务,听他在全校大会讲话。那时讲究和工农兵'同吃同住同劳动',我们也和师生一起下田干活。此外,我们还看了许多关于共大的材料,参观了江西共大纪念馆。"1975年7月7日,《决裂》分镜头剧本获得北影厂的批准,影片正式开机。

一条清澈的小河在山涧淙淙流淌,河边绿色的芦苇在阳光下郁郁葱葱,蓝色天空下,龙国正(郭振清)撑着竹排,那首歌很激昂地回响在山涧:

激流滚滚浪花翻哟,一架竹排过群山,

穿云雾,过险滩,

一轮红日在心间。

穿云雾,过险滩,一轮红日在心间。

艰难险阻何所惧,劈波斩浪永向前。艰难险阻何所惧,劈波斩浪永向前。这是影片《决裂》一开始的镜头。片中插曲中的歌词"满山的松树青又青,满山的翠竹根连根,新型的大学办得好,它和工农心连心"一时颇为流行,广为传唱。

影片中的有些场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龙国正举起江大年满是硬茧的手说:"这手上的硬茧就是资格!"李金凤只会写"毛主席是我们的大救星",也能上大学;还有孙子清讲述"马尾巴的功能";徐牛崽贴出了大字报:要多讲牛少讲马……这些充满了讽刺喜剧意味,是"文革"电影中绝无仅有的逗乐段子。

1976年元旦,《决裂》在全国公映时,异常轰动。全国各大报刊、电台都在头条宣传报道,可以说红遍大江南北,各地都称颂《决裂》是一部好影片。

可是,《决裂》的反响太大了,连摄制组自己都发蒙,没想到有这么一个结果。后来想来想去,之所以宣传这么火,这么重视,主要是适应了当时所谓教育战线上"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政治需要,因而被"四人帮"利用的缘故。

在《决裂》上映前,已经有了斗争的迹象。

1975年12月4日,《人民日报》转载《红旗》杂志第十三期刊登的署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的文章:《教育革命的方向不容篡改》,文章把教育部部长周荣鑫根据邓整顿教育的精神所作的讲话,说成是"教育界的怪论就是企图为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翻案,进而否定文化大革命,改变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是当前社会上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的组成部分"。

以这篇文章为先声,1975年底至1976年初,几个月的时间里,全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教育革命大辩论"的宣传舆论热潮。以"教育革命大辩论"为起点,拉开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的序幕。

电影《决裂》公映后,在受到人们欢迎的同时,又成为这场"教育革命大辩论"的"生动政治教材"。当时的权威舆论称:"它的公映,对当前正在各级党委领导下进行的教育革命大辩论会有一个大的推进。"

《决裂》一时成为宣传舆论的热点,被"四人帮"及其拥护者视做"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有力武器,予以高度评价。前面提及的几篇对《决裂》的重头评论文章,分别由"四人帮"的几个得力写作班子撰写:柳青(北大、清华大批判组)、初澜(文化部大批判组)、方锷(《红旗》杂志大批判组)。

《教育革命的钟声已经响彻四方》一文写道:"最近,教育界有一种奇谈怪论,把早已批臭的'外行不能领到内行'的资产阶级右派言论作了一番乔装打扮,说什么教育要'有热心科学的外行来领导'。谁想见识一下这种'热心'的外行人吗?喏,赵副专员就是一个典型。"

《无产阶级教育革命的战歌》中则这样说:"去年七、八、九月教育界出现的奇谈怪论,又在老调重弹,旧案重翻,鼓吹什么'要挑中学生好的,要直接上大学',这不是要把今天的李金凤、徐牛崽、江大年拒之于大学门外吗?可见,老的资产阶级把门人靠边站了,也还会出现新的资产阶级把门人。"

1976年,《决裂》成了一根政治棍棒,被舞得呼呼生风。

1976年2月15日,《光明日报》上刊登了一篇我的创作体会谈﹣《敢开顶风船》。我写了这样的句子:面对共大这样的无产阶级新型大学,我们不歌颂谁歌颂?我们不歌颂龙国正这样在教育革命中敢开顶风船,敢同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对着干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还歌颂什么?我们决心以教育战线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为主线,拍《决裂》,学共大,为深入进行无产阶级教育革命大喊大叫﹣﹣这就是我们在决定拍《决裂》时为自己规定的首要任务。

粉碎"四人帮"后,在批判"大毒草"影片《反击》时,把《决裂》也批判为《反击》的姊妹篇,批判为阴谋电影、毒草影片。

"文革"以后,文化部副部长王阑西于1978年6月9日在文化部电影系统揭批"四人帮"罪行的大会上发表的讲话中,公开判定《春苗》、《欢腾的小凉河》、《千秋业》、《盛大的节日》、《反击》为阴谋电影。《决裂》没有被列为毒草电影,算是结束了这一段公案。

我始终认为,《决裂》确实有"左"的错误,但它不是《反击》的姊妹篇,更不是毒草影片。文化部定性《决裂》不是毒草,印证了我的看法。

《决裂》影片的遭遇,如此跌起伏,大起大落,成为两个极端,究竟是怎么回事?《决裂》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呢?我当时是怎样导演这部电影的?凤凰台记者郄浩曾对我作过专访。

李文化凤凰卫视访谈录

问:《决裂》剧本的创作来历及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答:《决裂》剧本是江西省的两位作者﹣﹣胡春潮、周杰写的。其中的胡春潮本人即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校内搞宣传工作的干部。《决裂》是以反映和颂扬"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为内容的剧本。而"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又是毛主席首肯的,周总理、刘少奇主席、朱德委员长等中央领导都曾题词支持"共大"。《决裂》这个剧本是歌颂毛主席革命教育路线的。

问:你是怎样接触到这个剧本的?听说当时你是主动请缨导演《决裂》的,请你讲讲当时的情况,结果怎样?

答:当时我在厂里,听说有一个投稿剧本叫《决裂》,很不错。汪洋厂长给几位导演看了,其中给了大导演张水华,他们却都不敢接。听说《决裂》剧本好却不敢接,不知道怎么回事。当时,我找到汪洋厂长:"我想看看《决裂》这个剧本。"汪厂长说:"好哇,你要是看上了,就给你导。"我拿到剧本,一口气读完,找到汪厂长说:"这个剧本不错,很新鲜。"汪厂长当即表态:"那就给你了。"就这样,《决裂》剧本就交给我导演了。

问:原剧本中有徐牛崽贴大字报、批判孔老二等情节。当时,你是否觉得这些情节有失真实?

答:当时并没有感到什么不真实,反而觉得很新鲜,像徐牛崽贴的大字报"少讲马多讲牛",这是指孙子清在课堂上讲"马尾巴的功能"时,徐牛崽向老师提意见,当场被孙子清赶出课堂后贴的大字报,说明学生敢提意见。江西雨多,潮湿,马烂蹄子,所以那地方没有马,耕地、耙地等农活都用牛。所以,徐牛崽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意见,不愿意听讲"马尾巴的功能"。孙子清是按正规大学课程"讲马",既要讲马,就要从马头讲到马尾巴。"马尾巴的功能"是讲马的最后一课,遭到学生的抗议,孙子清也感到十分恼怒。这些当时还觉得很新鲜。

批孔老二是当时全国发起的运动,批林批孔嘛,全国都在这样做,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合适。我们作为具体工作人员,特别是电影厂的一名导演,剧本里有这个内容,也没有感到有什么错。

问:你们去辽宁,是为了走访"白卷英雄张铁生",因为《决裂》剧情中也有类似交白卷的场景。对于这种说法你怎么看?当时,你们为何要去辽宁农学院下生活?

答:去朝阳农学院是厂领导要去的,要我们下去走走看看,学习学习。因为当时的朝阳农学院是毛远新树的样板,看看是否有可借鉴的东西。张铁生交白卷和《决裂》剧本中的交白卷,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张铁生是真的交了白卷,因为给他的考题,他都没有答上来,交了白卷;而《决裂》中的李金凤因帮助农民去消灭虫害,根本没有答卷,所以两者的性质是根本不同的。因为朝阳农学院是样板,领导一定要我们去,我们也遵命去了,走马观花地看了一遍,也没有觉得有什么可借鉴的。

问:下到江西后,你们看到的"共大"是什么样子?有人说你们是带着70年代的"共大"感性认识,投入剧本分镜头创作的,这也是主体不断向上靠,你怎样看?

答:摄制组到江西后,首先参观学习了"共大"展览馆。展览馆里有毛主席和中央各位领导支持"共大"的题词和信件。毛主席给"共大"的信,即"七三 O "指示,支持共大。毛主席的"七三 O "指示,在《决裂》影片结尾通过唐书记的口,向"共大"师生宣读了。我们参观展览馆后,更认为《决裂》的大方向是绝对正确的。

剧本是50年代的内容,作者是70年代写的,所以我们摄制组也是带着年代的"共大"感性认识,投入到剧本分镜头的创作的。从剧本中的两种教学思想斗争,向两条路线斗争的方向靠。

《决裂》影片所表现的"共大",实际上就是农业技术学校。学生是社来社去,哪里来哪里去。学生毕业还回到社里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指导农业生产,本身还是一名社员。这在江西农村还是很实际的。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实际是特殊的"农业技术学校",只是名字叫大学。它和清华、北大等城市正规大学完全不一样。

问:当时厂里下的加强主题指示的始末包括:是谁下的通知?当时的具体情形?接到指示的感受?为何要加强主题?

答:《决裂》摄制组成立后,离开厂里时,汪洋厂长把厂里的意见当面告诉了我。我答应到"共大"后,在分镜头时一次性改完。厂里同意了我的想法。

当时厂里的主要意见,就是把《决裂》剧本中的内容往两条路线斗争方面靠。我们对厂里的意见没有异议,按厂里的意见修改就是了。因为当时全国的大环境,政治氛围就是那样。

问:接到指示后,对影片作了哪些改动?

答:接到厂里的指示后,我们都照办。剧本大的结构、情节基本上都没有变,主要是在龙校长和赵副专员、曹仲和之间的对话上加词和改词。比如:龙校长与赵副专员激烈辩论时,龙校长就强调:"我们反对在教育战线上,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等等。

原来剧本里没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样的词,厂里一再指示,《决裂》剧本一定要向两条路线斗争方面靠,所以才加上去的。

问:何时传出停拍传闻?当时听到传闻时的心理反应,传闻对剧组有什么影响?后来剧组是如何解决的?面对这样的社会压力,想没想到过放弃?为何还要拍?是什么支撑你们拍下去的?

答:记得是有过要停拍的传闻,当时记得是周总理、邓同志要整顿教育工作,特别是教育工作中"左"的思潮。当时,我们摄制组创作和生活在"左"的思潮氛围当中,根本就感受不到《决裂》剧本中有什么"左"的倾向,认为《决裂》是歌颂毛主席革命教育路线的,"共大"是毛主席和中央领导支持的,不会有什么错。

当时厂里并没有正式下达指示要我们停拍,只是传闻。厂里要我们再学习毛主席的教育思想方面的指示,毛主席在五七指示中说:"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经过学习毛主席关于教育方面的指示,对照我们正在拍摄的《决裂》,我们认为《决裂》符合毛主席的教育思想和路线,于是摄制组就继续拍下去了。

问:1975年,社会上批"走资派"开始盛行,好像此时厂里又下了一个指示,指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你当时面对这个指示想到了什么?

答:厂里的指示,特别是属于政治和政策方面的指示我们都照办。因为摄制组由厂里直接领导,大方针厂里掌握,我们执行就是了。那时的厂里指示,主要是让我们在《决裂》电影里批"走资派",要我们把《决裂》剧本的内容,尽量往两条路线斗争方面靠,这和当时社会上批"走资派"的大环境、大方向是一致的。我们摄制组也没有异议,都遵照执行了。

问:影片是何时公映的?公映的影响是否想到过?听说你们还被接到中央电视台(当时是北京电视台﹣﹣编者注)做节目,当时是谁请你们去的?当时具体情况怎样?

答:《决裂》1976年元旦公映后,很轰动。传媒都大肆宣传报道赞扬。中央电视台通过北影厂,把导演、编剧请到电视台做节目。我们当时按照中央电视台的要求,如实说了我们拍摄《决裂》的情况。

《决裂》拍摄的整个过程,没有任何政治背景,也没有"四人帮"插手,纯属北影厂内部正常生产的影片。《决裂》既不是中央领导抓的,也不是重大题材,更不是重点片。各大报刊、电台宣传得那么"火",那么"重视",是我们从未想到的,我们自己也发蒙,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决裂》是我导演的,莫名其妙的得到如此宣传、表扬、称赞,一方面感到高兴和受宠若惊,一方面感到不知是福是祸。打倒"四人帮"后,才明白《决裂》被"四人帮"利用了。

问:《决裂》热映后,媒体大肆宣扬,红遍全国,对你的生活有什么积极影响吗?

答:对我的生活没有任何影响,我还是原来的我,也没有任何改变,最多领导和群众认为我是一个不错的导演而已。

问:《决裂》当时争议那么大,形成两个极端,现在你怎么看?

答:《决裂》表现的原是两种教学思想的分歧,拍电影的过程中,上升到两条路线斗争的高度,性质起了变化。为什么会是这样?关键在于"文艺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领导当时要《决裂》结合70年代"批走资派和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实际,进行修改所致。把《决裂》批为毒草影片《反击》的姊妹篇,不符合实际。因为它和"四人帮"挨不着边,我从来都没有同意过。《决裂》本来就是歌颂毛主席革命教育路线的,毛主席、刘少奇主席、周总理和朱德委员长等中央领导同志都题词支持"共大",毛主席写给"共大"的"七三 O "指示,第一句话就说:"你们的事业,我是完全赞成的。"我现在仍认为,把《决裂》中添加进去的批"走资派"和"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台词等内容删除,重新录音,恢复《决裂》的原貌,还是可以公映的。《决裂》最终没有被打成毒草影片,是正确的,我也感到很庆幸,很欣慰!

《决裂》公映后,媒体曾大力宣扬,材料很多,均可考证。粉碎"四人帮"后,有关评说分析《决裂》的文章也不少。从评论分析中,可以进一步了解电影《决裂》。

【李文化(1929年—2012年6月19日),出生于河北省滦平县,摄影师、导演、编剧。1949年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担任摄影师。1959年担任剧情电影《粮食》的摄影师,该片是他担任摄影师的首部作品。1963年担任剧情电影《早春二月》的摄影师。1970年担任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摄影师。1972年由摄影师转做导演,并执导了个人首部电影《侦察兵》。1976年执导剧情电影《反击》。1979年执导剧情电影《泪痕》,该片获得第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中国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83年自编自导剧情电影《泥人常传奇》。1987年执导武打电影《金镖黄天霸》。1993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龙凤娇》上映。2010年出版自传书籍《往事流影:李文化的电影人生》。2012年6月19日因病逝世,享年83岁。】

来源:读书有味聊忘老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