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影片《戴手铐的旅客》中一个经典片段:画面流转间,插曲《驼铃》悄然响起,如泣如诉,将那个时代悲情英雄的孤寂与坚韧刻画得淋漓尽致。如今,这部影片几乎已被人们淡忘,但那首插曲却竟成了经典,成为一代人心中永恒的旋律,尽管歌名早已被以讹传讹地叫做了“送战友”....
影片虽渐忘,没忘“送战友”
拾忆《戴手铐的旅客》
这是影片《戴手铐的旅客》中一个经典片段:画面流转间,插曲《驼铃》悄然响起,如泣如诉,将那个时代悲情英雄的孤寂与坚韧刻画得淋漓尽致。如今,这部影片几乎已被人们淡忘,但那首插曲却竟成了经典,成为一代人心中永恒的旋律,尽管歌名早已被以讹传讹地叫做了“送战友”......
电影《戴手铐的旅客》片段:伴随画面展开,插曲《驼铃》响起,此歌就是那首“送战友”
本文所述的恰是《戴手铐的旅客》这部影片创作及拍摄背后,那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979年,时为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的于洋,在阅读大量来稿的文学剧本中,读到了王培公撰写的《戴手铐的人》这个剧本后,被这个文革年代反特题材所吸引,被文中那个充满人情味和悲剧英雄色彩的故事所打动。敏锐的艺术神经使他意识到,此剧本若能拍成电影,必是一部卖座又好看的影片。时任北影厂长的汪洋,或许是拗不过于洋拍摄此片的恳切请求,或许是真的与于洋的想法产生了共鸣,总算批准了这部影片的“立项”。随即,北影厂邀著名作家、编剧纪明和马林二人,对王培公原稿进行了大刀阔斧地修改,最终形成影片拍摄使用的脚本。
《戴手铐的人》王培公著
然,令汪洋和于洋始料不及的是,剧本立项之后,北影厂竟出现了“无人愿导”的尴尬局面。在一众导演之中,有的认为该题材较为敏感,拍摄风险颇大,有的不屑拍这类已不再热门的反特片…… 眼看项目就要搁浅,时年51岁的于洋挺身而出,出于对剧本和角色的极度热爱,加之怀揣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毅然做出了亲自上阵执导这部影片的决定,并向厂里立下军令状,保证完成任务。在中国电影史上,此举堪称一位著名演员在特殊时期所进行的一次至关重要的转型与挑战。
于洋
在影片的筹备阶段,当着手遴选男主角,公安局侦察员刘杰的扮演者时,于洋最初将目光锁定在了北影厂演员赵联身上。然而,彼时的赵联罹患严重的心脏病,实在难以承受影片中大量的动作戏码,无奈之下,只能以辞演而告终。
赵联在影片《自有后来人》中饰演李玉和
事已至此,于洋不得已转而寻求他的好友——素有“银幕公安专业户”之称的长影演员印质明来出演这一角色。印质明看过剧本之后,不仅觉得自己并非饰演刘杰的最佳人选,反而认为于洋来饰演这一角色更为契合。因为于洋脸上那饱经磨难的风霜之感,与角色的特质更为贴合。印质明的这一建议,得到了汪洋厂长以及演员剧团团长赵子岳等人的支持。在众人的鼓励之下,于洋最终下决心亲自出演刘杰这一角色。至此,在这部影片中,于洋便从导演转身成为了“自导自演”。尽管印质明婉拒了男主角的邀约,但他转而饰演了影片中的另一位关键人物——刘杰的老战友、公安局长魏子恒。
《戴手铐的旅客》剧照
左起:公安局长魏子恒(印质明饰演)、侦查员刘杰(于洋饰演)
在影片的创作与拍摄进程中,于洋全身心投入,不遗余力地精心雕琢每一处细节,绞尽脑汁地化解接踵而至的棘手难题。这部影片于1979年末开始筹备,1980年完成拍摄以及后期制作。同年或次年初,影片进行了内部放映与小范围试映,最终于1981年正式面向全国公开放映。当我们纵览《戴手铐的旅客》这部影片的梗概,重温其中的故事情节,品味当年那些老艺术家们精湛绝伦的演技……
《戴手铐的旅客》剧照
影片中的诸多人物、故事、情节与原电影剧本相比,已发生了重大更改或变化,如:
鉴于当时中苏关系已呈解冻之势,故原剧本中的“苏修特务”苏哲与王莉,改成了为境外情报机构效命的特务。不仅如此,苏哲逃跑的方向也由原本的西北方向调整为西南方向。
鉴于整部影片几乎全为男性角色的戏份,为增添别样色彩,原剧本中公安局长魏子恒的儿子魏小明改成了女儿。于洋慧眼独具,挑选了曾在影片《海霞》中成功饰演小海霞的蔡明,来出演魏小明这一假小子形象。时年18岁的蔡明不负众望,将这一角色诠释得淋漓尽致,演得到位出彩。
蔡明饰演魏小明
为了增强影片打斗场面的真实感与观赏性,于洋特意挑选了来自石家庄公安局的马树超来出演刘杰的徒弟张强。马树超身为武功高手,亲自上阵演绎打戏,无需借助替身。
马树超饰演张强
影片的外景拍摄地选定为山西大同(影片中称作洛西)与云南瑞丽(影片中名为微山)。为营造出逼真的效果,摄制组争分夺秒,连夜于大同市的鼓楼、四大街等地精心布置“文革”场景。他们刷写标语、张贴大字报,还搭建起红卫兵舞台,场景塑造栩栩如生,几可乱真。岂料次日,不知情的百姓在上班途中目睹此景,皆惊愕不已,纷纷惊呼:“‘文革’运动又回来了!” 所幸公安局及时广播发布公告说明情况,才最终解除了误会。
影片里,刘杰跟踪苏哲却遭伏击的这场戏,取景于大同云冈石窟。时,恰逢3号石窟处于维修阶段,摄制组巧妙地借助已然搭建好的脚手架,完成了那场打斗戏的拍摄。画面中惊险氛围满溢,场景呈现逼真至极。
影片中所呈现的那个边陲小镇,实际上是云南瑞丽的畹町口岸。而刘杰阻止苏哲携带A - 1燃料样本越境逃窜的那场戏,取景于中缅边境的界河之处。此场戏真切呈现了跨越国境的打斗场景,真实感十足。
无论是剧本创作,还是影片拍摄,于洋将“战友情”视为影片之魂,且贯穿于影片始终。为此,他毅然将原剧本为影片写好的歌词弃之不用,而专门请了时为北京电影乐团专业作曲家王立平,重新写了《驼铃》这首歌的词和曲。于洋还多次对歌词加以精心修改,旨在淋漓尽致地渲染出在逆境环境下战友间同甘共苦、患难与共的深厚情谊。
原剧本插曲《驼铃》歌词
影片上映后,观影人次达数亿次。在当时的电影市场环境下,这无疑是一份相当亮眼的票房成绩单。尽管在影片上映之初,评论界曾泛起些许争议的涟漪。部分人士认为,这部影片依旧沿袭了“旧反特片的老套路”,在当时全社会都热衷于现代题材的时代风潮下,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仿佛是从往昔岁月中走来的“遗珠”。然,大众观众却非常买账。影片凭借紧凑明快的节奏、扑朔迷离的剧情,以及于洋所塑造的刘杰这一悲情英雄形象,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心灵。尤其是影片插曲《驼铃》,后来被以《送战友》的歌名被广泛传唱,其热度迅速反哺了影片本身。很多人是因为先爱上了这首歌,再回过头去寻找和观看这部电影的。这种独特的传播现象,使得影片的生命力远远超越了上映初期的短暂辉煌,逐渐演变成一种具有持续性的文化现象。
2025年3月1日晚8时30分,著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于洋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于洋曾是一代观众的集体记忆,在其一生中主演的众多经典影片中,如《暴风骤雨》、《英雄虎胆》、《水上春秋》、《大浪淘沙》,影片《戴手铐的旅客》亦在其中。
暮年于洋夫妇
* 图片来自网络 若有侵权争议将删除
来源:心若沉浮安之若素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