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式抢劫:卢浮宫遭劫是在复刻埃利达尔・梁赞诺夫的电影情节?

快播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1 16:13 1

摘要:10 月 19 日,巴黎一个宁静的周日早晨。约 9 点 30 分,不明人士闯入了卢浮宫 —— 这座全球最负盛名的博物馆之一,馆内珍藏着法国历史的象征之物。

世纪劫案!四名劫匪如何精准盗走法国皇后的珍宝?为何法国国内借劫案热议国家危机?调查方又为何要从一封来自俄罗斯的信件中寻找答案?

10 月 19 日,巴黎一个宁静的周日早晨。约 9 点 30 分,不明人士闯入了卢浮宫 —— 这座全球最负盛名的博物馆之一,馆内珍藏着法国历史的象征之物。

劫匪仅用 7 分钟,便盗走了曾属于拿破仑・波拿巴、其妻子玛丽・路易丝及欧仁妮皇后的珠宝首饰。这起案件被称为自 1911 年《蒙娜丽莎》失窃以来 “最大胆的盗窃案”。

抵达现场的调查人员发现:阿波罗长廊的窗户被打破,墙根处留有一台遗弃的货运升降机,清晨时分还镶嵌着法国王冠上钻石与祖母绿的展柜,此刻已空空如也。

法国内政部长洛朗・努涅斯表示,“三名或四名作案者行动精准如微雕,未使用暴力,最终乘摩托车逃离”。

调查随即展开。巴黎检察院以 “有组织盗窃” 和 “犯罪共谋” 罪名立案,负责打击文化遗产非法交易的专门机构也加入其中。数小时后,法国文化部长拉希达・达蒂宣布,其中一件失窃物品在附近被找到 —— 正是欧仁妮皇后那顶镶嵌 1354 颗钻石与 56 颗祖母绿、已破损的王冠。

(图:卢浮宫阿波罗长廊外观,劫匪正是从此处盗走珍宝。视频来源:卢浮宫博物馆 / YouTube)

失窃物品不仅具有极高商业价值,更承载着重要文化意义,包括法国皇后们的王冠、胸针、胸花与项链。当晚,检察院公布了官方失窃清单。

“这绝非普通的珠宝盗窃,” 巴黎检察官劳拉・贝屈奥强调,“这是对我们历史、对法国象征的重击。”

阿波罗长廊展出的珍宝历经革命风暴与多次修复得以留存。法国大革命后,大部分王室珠宝或被变卖或遗失,而卢浮宫设法收藏了其中相当一部分 —— 尤其是为拿破仑、其侄子拿破仑三世及其配偶打造的首饰。

警方几乎 minute-by-minute(分秒不差地)还原了案发过程:上午 9 点 30 分左右,劫匪驾驶一台装有升降机的卡车抵达博物馆外墙。他们打破东南翼朝向塞纳河一侧高层的窗户,借助伸缩梯进入馆内。这类设备通常用于为巴黎老建筑运送家具,也正因如此,劫匪未引起任何怀疑。

进入长廊后,劫匪有针对性地撬开多个存放皇后珠宝的展柜。无论是安保人员还是监控摄像头,均未捕捉到任何慌乱迹象 —— 整个过程冷静得近乎冷酷。7 分钟后,升降机与劫匪一同消失,最终向拉丁区方向逃窜。

(图:卢浮宫劫案现场视频截图:一名身着连帽衫与黄色背心的男子正在撬开阿波罗长廊的展柜。视频来源:BFMTV)

内政部长称此次行动 “堪称策划典范”。他表示,劫匪使用了最先进的通讯设备与信号屏蔽器,并对安保换班时间进行了周密探查。

国外评论员已将此次劫案与著名电影中的盗窃情节对比,称劫匪的 “技巧足以让《十一罗汉》的主角们羡慕”。

而俄罗斯社交平台用户则从中看到了另一层关联:考虑到作案者仅三四人且年龄偏大,他们的作案手法或许是借鉴了俄罗斯经典 —— 埃利达尔・梁赞诺夫 1971 年的电影《老劫匪》(«Старики-разбойники»),这部影片正是以一场 “世纪劫案” 为笑点展开的喜剧。

当晚,巴黎所有主要安保部门全员戒备:通往卢浮宫的桥梁被封锁,塞纳河沿岸设置了警戒线。

调查人员在周边区域搜查时,于一个垃圾桶内发现了一件失窃物品 —— 即前文提及的欧仁妮皇后王冠。调查人员推测,劫匪可能故意丢弃部分珍宝以转移注意力。

法国媒体报道称,警方正在调查 “俄罗斯线索”(嗯,不然还能有谁呢!)。据称,圣但尼警察局收到了一封措辞怪异的信件,开头便是 “Ordure!”(法语,意为 “垃圾!”)。

信中充斥着杂乱无章的威胁言论,还带有一股 70 年代香水的气味,落款地址竟是扎波罗热州别尔江斯克市的市政府。警官萨洛佩表示,这封信 “看似是为了干扰调查方向”。

“俄罗斯人特意用法语写信,就是为了把水搅浑。”

俄罗斯社交平台用户如此调侃。但法国高层却无暇发笑。

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在社交平台上称此次事件是 “对国家遗产的侵犯”,并承诺 “不惜一切代价追回失窃物品”。

网友则讽刺道:“现在知道慌得哭了?”

右翼政党 “国民联盟” 领袖乔丹・巴尔德拉将此次事件视为法国 “象征性崩塌” 的信号:

“卢浮宫不只是一座博物馆,它是我们的灵魂。若连这处文化圣地都能遭袭,说明国家已丧失保护最珍贵事物的能力。”

(图:社交平台 X 截图)

收藏家兼专家谢尔盖・波德斯塔尼茨基在接受欧洲媒体采访时对俄新社表示,事实上 “劫匪的手法十分业余”:

“专业人士绝不会冒险盗窃博物馆珍宝 —— 这类物品根本无法出手,在全球任何地方都会被认出。”

在他看来,此次盗窃或许并非受收藏家委托,而是为了骗取保险金或索要赎金。

这并非首次震动法国国家博物馆的重大盗窃案。1911 年,列奥纳多・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在卢浮宫失窃,当时毕加索与诗人纪尧姆・阿波利奈尔都曾被列为嫌疑人。后来真相大白,作案者是意大利人温琴佐・佩鲁贾,他自称是为了让画作 “回归故土”。

1983 年,馆内一套 16 世纪的盔甲失窃,直至 28 年后才被找回。

1998 年,卡米耶・柯罗的画作《通往塞夫勒的路》被盗,至今下落不明。

尽管安保措施不断加强,卢浮宫仍是劫匪的目标 —— 其馆藏的魅力,足以让人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目前调查仍在进行中。调查人员正调取街头监控录像,讯问曾在博物馆周边作业的施工单位员工。不排除劫匪曾伪装成场馆运维人员,利用工作设备实施盗窃的可能。

当公众还在猜测劫匪藏身何处时,法国政府已着手重新审查全国所有博物馆的安保规程。正如内政部长努涅斯所言:“不应再让任何一件珍宝处于无保护状态。”

来源:俄罗斯观察家学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