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定影片已获得立项公映许可证,是否表明已经获得公映许可证?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1 15:46 1

摘要:文/汐溟立项公映许可证与公映许可证不同。在签约时并未取得公映许可证,但合同中约定已经取得立项公映许可证,当事人能否据此认定构成欺诈,从而撤销合同?甲乙签订《电影

【原创】文/汐溟立项公映许可证与公映许可证不同。在签约时并未取得公映许可证,但合同中约定已经取得立项公映许可证,当事人能否据此认定构成欺诈,从而撤销合同?甲乙签订《电影版权转让合同》,约定甲是电影《XXX》的出品方,拥有影片的完整著作权。现乙拟从甲处购买影片的版权,甲同意将该影片的版权转让给乙。合同中约定有如下条款:“影片名称《XXX》(最终以《电影片公映许可证》所载的名称为准),已取得电影局立项公映许可证,公映许可证号:电审故字【2020】第186号。”乙认为,此条款表明甲已取得《公映许可证》,但此时甲并未取得影片公映许可证。据此,乙认为甲虚构事实,构成欺诈,乙诉请撤销合同。 再次,乙主张甲作出影片已经获得公映许可证的直接合同依据是“已取得电影局立项公映许可证,公映许可证号:电审故字【2020】第186号”,尽管该约定中有“公映许可证号”一词,但“公映许可证号”指的是“立项公映许可证”,而根据电影的审批流程看,影片应先获得龙标,后获得公映许可证,对应的通常是内容审查及技术审查的通过。影片内容获得国家电影局审查后,国家电影局为影片核发片头龙标,片头龙标中载明影片的公映许可证号。影片技术审查通过后,才能获得公映许可证。公映许可证证明影片的内容与技术均通过国家审查,准许公映。对于影片的审批流程,作为专业电影公司的乙应该知晓。乙应该具备理解合同文义的能力,不该对其产生误解,一般情形下,乙也不会对其产生误解。即便乙确实基于合同文义产生错误认知,但也非因甲行为所致,甲无行为的不当性,并无过错。本文案例改编自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2021)陕知民终250号民事判决书

来源:电影记录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