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世纪:战神》成为了好莱坞秋季档的流量大神,不少人担心这部影片的热度盖过《疯狂动物城》,《THR》的记者鲍里斯谈到了这个话题。首先,鲍里斯觉得《战神》倾向于价值感,不同阶层、年龄段的观众都能从这部作品当中获得价值感。而且鲍里斯认为,《战神》的受众群体还不会受
《创世纪:战神》成为了好莱坞秋季档的流量大神,不少人担心这部影片的热度盖过《疯狂动物城》,《THR》的记者鲍里斯谈到了这个话题。首先,鲍里斯觉得《战神》倾向于价值感,不同阶层、年龄段的观众都能从这部作品当中获得价值感。而且鲍里斯认为,《战神》的受众群体还不会受到宗教、信仰以及文化背景的影响,这也是电影倾向于价值感的体现。因为在艺术作品当中的价值感相通,影迷们也能获得感应。当然,鲍里斯也承认这种价值感的倾向性,从另一个层面说明《战神》的原创性可能不足,毕竟很多因素不可能兼顾。自从漫威与DC影业瓜分了科幻片的市场之后,其他影业的超级英雄系列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了。
不过,也有分析师指出潜在危机:当太多作品开始效仿这种“深度模式”,好莱坞可能会陷入另一种同质化困境。毕竟,不是每个导演都能像《战神》团队那样,在商业与艺术之间找到精准的平衡点。但无论如何,这个秋天的大银幕已经证明:当超级英雄摘下披风,观众反而看见了更真实的自己。不少人都觉得《战神》的人物造型、很多潜在的东西有点像《闪电侠》或者《钢铁侠》,在鲍里斯看来,此类作品本身就具有类似的属性:《闪电侠》拥有类似的口碑,至少从公众反馈的口碑俩看,《战神》的感觉曾经出现在《闪电侠》的身上。这种相似性并非偶然,而是超级英雄题材在视觉符号和叙事内核上的必然共鸣。
当角色被赋予超越常人的力量,其造型设计往往会遵循"科技感装甲"或"神话图腾"这两条路径——《钢铁侠》的机械战甲与《战神》的符文铠甲,本质上都是将抽象力量具象化的视觉语言。 更值得玩味的是英雄蜕变的叙事节奏。无论是奎托斯从复仇者到父亲的转变,还是巴里·艾伦在神速力中理解牺牲的意义,都暗合约瑟夫·坎贝尔提出的"英雄之旅"模板。这类作品总在探讨力量与责任的永恒命题:当凡人掌握神级能力时,暴力究竟该是宣泄的出口还是守护的盾牌?《战神》用混沌双刃的锁链声回答这个问题,《闪电侠》则用逆转时间的闪电给出另一种注解。 不过深层次的差异恰恰藏在相似的表象之下。
北欧神话赋予奎托斯的是宿命般的沉重,每一次利维坦之斧的挥砍都带着诸神黄昏的预兆;而DC宇宙给予闪电侠的则是量子力学包裹的乐观主义,即便是最悲壮的时刻,那道红色残影里依然跃动着希望的火花。这种文化基因的差异,让同类叙事在希腊悲剧与美式漫画的土壤上,开出了截然不同的花。 或许观众感知到的"既视感",恰恰是当代流行文化在集体潜意识中构建的新神话体系。在鲍里斯看来,《战神》的成功恰恰在于它跳出了传统超级英雄电影的框架,转而聚焦于更具普世意义的情感共鸣。影片中主角的挣扎与成长,并非源于超能力的觉醒,而是对自我价值的追寻——这种主题跨越了文化的藩篱,直击人性深处。
或许正因如此,《战神》并未陷入漫威与DC的票房争夺战,而是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它没有依赖炫目的特效或复杂的宇宙观,而是通过细腻的叙事和饱满的角色塑造,让观众在震撼之余,仍能感受到真实的情感温度。鲍里斯甚至认为,这种“去超级英雄化”的倾向,反而让电影更具持久力——毕竟,人性的光辉远比超能力更耐人寻味。 当然,这样的选择也带来了争议。部分观众期待更刺激的战斗场面,而《战神》却将更多篇幅留给了角色的内心独白。但鲍里斯认为,这正是导演的聪明之处:在超级英雄电影泛滥的时代,与其跟风,不如回归故事的本质。毕竟,真正打动人心的,从来不是眼花缭乱的打斗,而是那些让我们在黑暗中仍能看见自己的微光。
由此可见,鲍里斯觉得《战神》倾向于价值感。有趣的是,《战神》的这种叙事策略,恰好与当下观众的心理需求形成了微妙共振。后疫情时代,人们更渴望在银幕上寻找精神慰藉,而非单纯的视觉刺激。影片中主角面对命运时的坚韧与自省,无形中成为了一种隐喻——当现实世界充满不确定性时,我们是否也能像他一样,在破碎中重建自己的信仰?这种共鸣甚至超越了电影本身。社交媒体上,许多观众自发分享着被台词击中的瞬间:“当他说‘我不是神,我只是拒绝跪着活’时,我整个放映厅都在抽泣。”《滚石》杂志的影评人注意到,影片引发的讨论正逐渐从娱乐版块向文化版块蔓延,人们开始争论“现代社会的英雄主义是否需要重新定义”。
来源:小爱侃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