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成为大师》的首映礼上,导演赵林和画家庞大师站在一起,像极了当代艺术圈的“难兄难弟”。一个卖了设备拍电影,一个卖了画作继续画,两种“犟”在银幕上碰撞,竟炸出了意想不到的火花。
没想到,2025年最硬的“骨头”,被一个扛着相机的“光杆司令”和三个穷画家给啃了。
电影《成为大师》的首映礼上,导演赵林和画家庞大师站在一起,像极了当代艺术圈的“难兄难弟”。一个卖了设备拍电影,一个卖了画作继续画,两种“犟”在银幕上碰撞,竟炸出了意想不到的火花。
||这不是纪录片,这是一场“行为艺术”
当其他导演在发愁融资的时候,赵林直接把剧组精简到了一个人。导演是他,摄影是他,录音还是他。这哪是拍电影?分明是艺术家的绝地求生。难怪首映礼现场有观众笑称:“这不是纪录片,是导演用自己的职业生涯在赌。”
但妙就妙在这里,当“犟人”导演遇见“犟人”画家,他们意外地找到了共同频率:都在用最笨的办法,守护最天真的梦想。庞大师在片中说:“犟是一种坚持。”要我说,这是2025年最朴素的真理。在这个人人都在寻找捷径的时代,偏有人选择最远的那条路,而且还走通了。
||三人一台戏,打破你的艺术家幻想
影片里的三位画家,彻底撕碎了人们对艺术家的浪漫想象。
没有长发飘飘,没有高谈阔论,只有实实在在的创作日常。他们不搞内卷,不打鸡血,活得像个手艺人。这种“反套路”的人设,反而让观众看到了艺术最本真的样子。
体操冠军莫慧兰看哭了,因为她懂这种“沉寂”。真正的大师,在成名前都要经历漫长的“隐形期”。就像熬鹰,看谁能熬得过谁。
||导演的“穷办法”,成了最高级的创作
赵林导演的“孤勇”,反而成就了影片最珍贵的质感。当拍摄者不再躲在镜头后,而是成为故事的参与者,纪录片突然有了温度。这种第一人称的叙事,像极了老友聊天,让人忘记这是在“欣赏艺术”,更像是在参与一场关于梦想的即兴创作。
周涤非导演说的“灵魂”,大概就藏在这种粗糙又真实的互动里。现在的影视作品太精致了,精致到失去了人味儿。而《成为大师》的珍贵,就在于它保留了创作过程中的所有“毛边”。
||我们都是“犟人”,只是犟的方向不同
看完电影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犟人”。
区别在于,有人把“犟”用在追梦上,有人把“犟”用在较劲上。影片最打动人的,不是最后是否成为大师,而是这三个普通人,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依然选择用最笨拙的方式守护初心。
在这个崇尚“聪明”的时代,“犟”成了一种稀缺品质。但历史告诉我们,最后改变世界的,往往都是这些“犟人”。
10月18日,不妨去看看这部电影。它不是励志鸡汤,而是一面镜子,照见那个曾经也很“犟”的自己。或许,成为大师的第一步,就是先学会做个不轻易妥协的“犟人”。
来源:雪貅观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