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迪士尼把《长发公主》原定的拉丁裔选角计划停了,转头要找艾玛·沃特森这样的白人演员演主角,反派还请了奥斯卡影后,片酬开到2000万美元。
迪士尼把《长发公主》原定的拉丁裔选角计划停了,转头要找艾玛·沃特森这样的白人演员演主角,反派还请了奥斯卡影后,片酬开到2000万美元。
这事儿不是拍脑袋决定的,是整个好莱坞风向在变,背后全是真金白银和观众用脚投票的结果。
先看迪士尼自己的账本。
前两年推的《小美人鱼》找了黑人演员演爱丽儿,全球票房5.6亿美元,离7亿的预期差了1.4亿;《白雪公主》还没上映,就因为主演说“不是讲公主等王子”的争议,被20万网民联名抵制。
这两部电影砸了钱没回本,迪士尼内部坐不住了。
母公司把原来的“多元平等包容”部门改名叫“机会与包容”,名字里少了“平等”,预算直接砍了30%。
这不是小调整,是战略方向转了——以前是硬推多元,现在得先顾着赚钱。
《长发公主》项目本身就透着这种谨慎。
本来都计划找拉丁裔演员了,2023年拍了段测试片段,把金发角色染黑放出去,结果粉丝炸了锅,说“毁经典”。
迪士尼一看,核心观众不买账,赶紧把计划停了。
现在回头找白人演员,艾玛·沃特森是热门人选,她演过《美女与野兽》,票房好,观众眼熟,风险小。
反派请奥斯卡影后,花2000万片酬,这是想靠高配置补选角保守的短板,告诉市场“我们没糊弄,片子质量有保证”。
不光迪士尼,整个好莱坞都在往后撤。
华纳把专门管多元创作的委员会解散了,网飞直接砍了6部“觉醒”题材的剧集。
皮尤研究2024年的报告说,72%的观众看电影就想放松,不想听人说教。
这说明什么?
以前影视公司觉得“多元”是政治正确,能拿奖、能讨好部分群体;现在发现,观众买票是为了看故事,不是上政治课。
《芭比》为什么能拿14亿票房?
它讲女性议题,但用的是搞笑、奇幻的壳,没板着脸说教,娱乐性先做足了。
迪士尼内部算过账,经典IP回归传统形象,票房能涨40%;Disney+上老版《狮子王》点播量是新版的3倍,观众用遥控器投票了——他们就是喜欢原来的样子。
有人说这是“开历史倒车”,少数族裔演员机会少了;也有人说“终于不用为了多元硬凑数了,经典就得有经典的样”。
其实两边吵的不是演员肤色,是文化话语权。
美国社会现在分裂得厉害,保守派觉得多元是“强行政治正确”,进步派觉得这是“少数族裔该有的权利”。
迪士尼夹在中间,它不管谁对谁错,只看哪种选择能让更多人买票。
所以它可能会走“隐性多元”的路子——主角用传统形象稳住老观众,配角多用少数族裔演员,两边都不得罪。
要是《长发公主》这次成了,接下来《灰姑娘》《睡美人》这些经典IP肯定跟着学,都把老版翻出来拍。
但风险也有,进步派观众可能不买账,到时候又是一波抵制。
迪士尼得掂量好,怎么在“守经典”和“顾多元”之间找平衡。
迪士尼选白人演长发公主,是真为了经典,还是怕赔钱?
来源:动漫协会la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