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些看谢晋电影长大的一代人

快播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4 05:31 1

摘要:1979年,那时候我还是一个刚读初中并做着文学美梦的乡下孩子。谢晋拍的《啊,摇篮》公映后,我从报刊上得知该剧的作者是一个无名小卒,剧本也写得不好,但谢晋看后觉得题材不错,就亲自提笔润色后拍成电影,就觉得谢晋是一个爱才的伯乐。于是也点灯熬夜地写了一个叫《别了,昨

我们这些看谢晋电影长大的一代人

车赞

我是看谢晋导演的电影长大的一代人,和现在的年轻人不一样的是,他们心中只有偶像,而在我们那一代人心中是崇敬。

1979年,那时候我还是一个刚读初中并做着文学美梦的乡下孩子。谢晋拍的《啊,摇篮》公映后,我从报刊上得知该剧的作者是一个无名小卒,剧本也写得不好,但谢晋看后觉得题材不错,就亲自提笔润色后拍成电影,就觉得谢晋是一个爱才的伯乐。于是也点灯熬夜地写了一个叫《别了,昨天》的电影剧本寄给谢晋,希望他能够发现并赏识我这个穷乡僻壤的“才子”。尽管现在因谢晋的离去而悲痛,但想起这件事来时依然觉得好笑。

文革刚结束,电影也迎来了久违的春天,随着《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和《大李小李和老李》、《女篮5号》的复映,谢晋也开始了他的电影黄金时代。张贤亮的中篇小说《灵与肉》发表后,谢晋很快就将小说搬上了银幕,片名为《牧马人》。那时候我已经在万州一座深山里的国防企业里上技校,我是在电影院里一边借着微弱的灯光看剧本,一边看《牧马人》,至今我还能清楚地背诵里面的部分台词。比如许灵均跟随郭子们到祁连山去放马后,秀芝在家里给他写信时有一段内心独白“……马都知道想家,人也不想家。许灵均,你好狠心。”

那个时候的谢晋每拍一部电影必定会引起一阵轰动,就好比现在的冯小刚和张艺谋。此前谢晋还拍过一部根据著名作家鲁彦周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天云山传奇》,当冯晴岚在漫漫风雪中用板车艰难地拉着病重的罗群时,和着舒缓深情的背景音乐,那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画面至今仍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谢晋是位真诚和饱含真情的电影导演,记得当时的《大众电影》等报刊多次以冯晴岚在风雪中两次为罗群摘戴眼镜并擦去雪花的细节大加赞赏,可惜这种打动人心的细节处理手法在现在的电影电视中已经很难看到了。

除了真诚和真情,谢晋还是一位极富社会责任感的电影导演。《大李小李和老李》是谢晋一生唯一拍的一部喜剧电影,为愉悦观众,他没有生编硬套、没有哗然取宠、更没有卖弄噱头。一切从生活出发,靠自然而然流露让观众笑出声来。谢晋拍电影还十分注重演员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牧马人》开拍之前,他交给朱时茂和丛珊20多个小品让他们到甘肃去和牧民一起生活了两个月,和现在影视圈内的闭门造车形成鲜明的反差。我想,在当时谢晋的电影为什么一出来就必定轰动,我们为什么那么喜欢看谢晋的电影,那么地崇敬谢晋并记住他的作品,恐怕就是因为他的电影是生活,是融入了真感情的。

是的,进入九十年代后,谢晋的电影就退出主流很难重现辉煌了。比如《清凉寺的钟声》,比如《老人与狗》,比如《鸦片战争》等等。《清凉寺的钟声》和《鸦片战争》我去电影院看过,还是谢晋一贯的认真、负责和富有感情的手法,它的确不应该轰动了。因为它们所处的时代已经步入快餐时代,观众已经不是那些喜欢和习惯于思考和梳理灵魂的观众,他们喜爱恶搞、他们欢迎简单直白、他们偏爱无厘头……他们不愿意坐在大厅里以集体的形式观看,他们甚至希望躺着看电影,旁边再摆上可乐、咖啡、啤酒或各种果盘,他们视电影为消费而非欣赏。

谢晋还有一部电影也让我永远难忘的,那就是《高山上的花环》。我妈多次表达她想看这部电影的愿望,但每次放映时家里总是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耽搁。妈说她看了小说后特别想看电影中的梁大娘,她一想起梁大娘就牵挂我们出门在外的仨兄弟,她总担心我们在外出事或惹事。

而今,谢晋走了,但他和他的电影将永远留在我们这一代人心中,他永远是我们崇敬的电影导演,只是从现在开始,除崇敬外,我们不得不加上了追忆二字。

来源:老何话乡贤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