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片名Creation of The Gods Ⅱ: Demon Forces Demon (2025),别名封神第二部 / 封神三部曲之魔道争锋 / 封神三部曲2 / 封神演义系列·龙之战2。
今天聊聊中国电影《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
片名Creation of The Gods Ⅱ: Demon Forces Demon (2025),别名封神第二部 / 封神三部曲之魔道争锋 / 封神三部曲2 / 封神演义系列·龙之战2。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是三部曲中间的关键环节,上映后争议巨大。
这部万众期待的神话大片,在讲故事、塑造人物、画面效果乃至思想深度上,全都出了问题。断裂感强烈。它或许算热闹的商业片,但作为承载中国经典神话的作品,它不合格。
电影接着第一部讲:姬发回到西岐,面对商朝大军进攻,在姜子牙和仙人帮助下保卫家园。
本该是神仙斗法、家国情怀的史诗。实际却主线不清、支线混乱,像东拼西凑。
故事核心本不复杂。但讲得零零碎碎,乱七八糟。多条线索同时推进:殷郊复活、邓婵玉打仗、十绝阵、姬发和邓婵玉谈恋爱。这些部分缺乏联系,像强行拼在一起。故事没有形成有力的整体。
最可惜的是主角姬发彻底崩了。
第一部结尾,他是果断杀殷寿、骑马回家的少年。这一部,他动不动就想投降,总是犹豫,被感情困扰,成了软弱主帅。角色不仅没成长,反而倒退了。
演员于适发挥空间很小。剧本给他的动机和行为充满矛盾。观众很难相信这是未来的周武王。
邓婵玉前半段是英姿飒爽的女将军,后半段被硬塞进感情戏,成了衬托男主角的工具。
电影特效表现糟糕。
少数场景还行,比如墨麒麟出场、十绝阵开启。但大部分特效粗糙廉价。十绝阵效果也大打折扣。
殷郊的三头六臂造型像廉价网页游戏。没有质感,缺乏威严。蓝色皮肤像劣质涂料。三个头表情模糊,动作僵硬如木偶。甚至比不上十几年前游戏《smite》里的湿婆。
魔家四将体型庞大但动作笨拙,毫无神话应有的压迫感。和游戏《黑神话:悟空》里的四大天王差得太远。
混天绫、青云剑等法宝施展得毫无精妙,显得幼稚可笑。
电影在构建神仙妖魔的视觉形象上,完全失败。
深层原因在于电影误解了“封神”故事的核心。
《封神演义》原著虽非顶级文学,但背后是商周变革时期神权、王权、道统的复杂博弈,是仙魔人妖的纷争与命运。
原著中,阐教和截教的争斗不是简单的好坏对立,是理念碰撞:阐教讲天命注定,截教讲众生平等。姜子牙封神不是奖善惩恶,是为战死者找归宿,为天庭建新秩序。
电影把一切简化为“善恶对抗”。元始天尊是好人,通天教主是坏人。殷商代表邪恶,西岐代表善良。失去了原著的复杂性和命运感。
通天教主本是道教至高神之一,自有道统理念。电影把他塑造成阴森大反派,全身黑灰紫,活像西方伏地魔。姜子牙成了耍嘴皮子的军师。哪吒杨戬像送快递的。申公豹莫名成了操控死尸的法师。
好好的古典神话变成了幼稚美国漫画式的打架。只剩一个平庸的王子复仇故事。这种非黑即白的叙事削弱了厚度,让“封神”失去了原有的悲悯与宏大。
导演乌尔善的创作选择更让人怀疑。结合他后续曝光的行为,观众已看清本质。
他模仿西方魔幻大片的讲故事方式和画面风格,只学到皮毛,没学到精髓。同时又在电影里硬塞大量非汉族的民俗元素,显得生硬刻意。
这种随意使用文化符号,不是为了打造东方神话美感,是为了悄悄替换文化根基。
一个不理解、不认同甚至可能敌视主体民族文化的导演,不可能拍出扎根于该文化精神的作品。封神故事生于中华文化土壤。它的伦理观念、秩序想象、神话思维都深深根植于华夏传统。抽掉这些精神根基,只保留名字和大致情节,画面再华丽也是空壳。
神话之所以是神话,不仅在于宏大场面奇幻情节,更在于它承载着一个民族最深的精神追问与命运共鸣。观众期待的,不是又一件披着东方外衣的西方魔幻复制品。是一部真正懂得中国神话精神、有灵魂有骨气的作品。
“封神”不该是粗糙特效的堆砌。不该是俗套爱情线的容器。更不该是乱炖的文化符号。它应该是蕴藏中国人对天地、对人性的思考的神话。是能让观众看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热血的传奇。是能唤醒民族文化记忆的经典。
可惜《封神2》连合格的西方魔幻模仿都做不到,更别提拍出灵魂了。唯一“亮点”,是见识了整个剧组如此整齐的垮塌。
来源:星河倾城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