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婉婷劝创作者:别跟风!真诚讲好故事就赢了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3 18:22 2

摘要:本来想觉得这次访谈就是聊点拍电影的技巧,后来发现她聊的全是“实在话”,没一点虚的,对想搞创作的人来说特别有用。张婉婷一开口就说拍电影别搞反了,形式得为内容服务。

2025年9月中旬,亚洲电影大奖学院搞了个“国际电影创作营”,《城市画报》趁这机会跟香港导演张婉婷聊了聊。

这位导演可不简单,拍了40多年电影,《秋天的童话》《宋家皇朝》《岁月神偷》这些你可能听过甚至爱过的片子,全是她的作品。

本来想觉得这次访谈就是聊点拍电影的技巧,后来发现她聊的全是“实在话”,没一点虚的,对想搞创作的人来说特别有用。
张婉婷一开口就说拍电影别搞反了,形式得为内容服务。

现在有些电影,画面搞得花里胡哨,镜头晃来晃去,看着挺有“风格”,但故事空洞得很,看完啥也记不住。

她觉得这没用,再新的形式没内容撑着,观众也不买账。

我特别认同这点,之前看某部号称“视觉大片”的电影,散场后身边人都在问“刚才演了个啥”,就是因为故事没立住。

张婉婷自己拍片子就很实在,处女作讲纽约非法移民的事,是她亲眼看到唐人街有人搞“假结婚”移民才拍的,《秋天的童话》里周润发演的“船头尺”,原型还是她在纽约认识的一个小混混,只不过电影里把人拍得帅多了。

后来她想突破自己,又去拍《宋家皇朝》,为了搞懂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的故事,硬生生做了两年研究,这股认真劲现在真不多见。
拍《岁月神偷》的人说:新人别把“怕输”当借口
聊完创作本身,张婉婷还特别替新人导演操心。

很多新人拍完第一部片子就卡壳,说自己灵感被掏空了,不敢往下拍。

她可不这么看,说人不可能只有一个故事,关键是别总盯着自己那点事。

她常跟学生说,想不出故事就讲自己的童年,每个人都有像《岁月神偷》那样的独家记忆,那部片子后来还拿了香港金像奖好几个奖,就是因为够真实。

除了题材窄,新人还有个大问题,怕输,有的新人第一部拿了奖,或者口碑不错,就不敢拍第二部了,总怕“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张婉婷特别理解这种心态,但她觉得早输比晚输好,她说自己也不是每次都成功,关键是跌下来还能爬起来。

这点我挺有感触的,现在好多新人盼着“一炮而红”,却受不了一点挫折,其实搞创作哪有不碰壁的,张婉婷还说,法语里导演叫“réalisateur”,意思是“能让事情发生的人”,你得有勇气把想法落地,哪怕最后不成,也比光想不做强。

她还提到,现在新人懂新科技,有朝气,入行的机会也比以前多,但想在这行长久待下去,靠的不是一时的热度,是低谷时还能坚持的劲。

聊到华语电影怎么走向国际,张婉婷的观点也挺清醒,她不赞成特意往片子里塞中国传统元素,比如硬加个京剧、放段民乐,就为了讨外国人喜欢。

她觉得真正的“国际范”是拍普世情感,不管是亲情、爱情还是友情,全世界人的感受都是相通的,你把这些情感拍透了,自然能打动不同国家的观众。

我觉得这话特别对,之前有些片子为了“冲奖”,故意堆砌文化符号,结果外国人没看懂,中国人也觉得别扭,反而得不偿失。

从80年代“剧组独苗”到全女班:女性导演终于熬出头?
作为行业里少见的女性导演,张婉婷还聊了女性在电影圈的变化,这话听着还挺感慨的。

她80年代入行的时候,整个剧组里几乎就她一个女性,导演组、摄影组全是男的,也就美术、服装或者茶水岗能看到几个女的。

那时候不光人少,女性还得面对家庭压力,生了孩子就很难再出来拍电影,拍电影哪有朝九晚五的,总不能让丈夫一个人带孩子吧,所以以前很多女导演都没生孩子,想想也挺无奈的。
但现在不一样了,她最近拍的一部片子,整个导演组都是女性,接下来要监制的片子,摄影师也是女的。

这背后其实有两个原因,一是现在的摄影器材变轻了,女性也能扛得动,二是家庭分工更公平了,丈夫也愿意支持妻子工作,不用再让女性在家庭和事业之间做单选题。

前段时间威尼斯电影节,内地女演员辛芷蕾还凭《日掛中天》拿了奖,能明显感觉到女性在影视圈的声音越来越大了。

最后张婉婷还说,现在观众对电影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制作、巨星阵容也不顶用了,大家还是想看一个好故事。

很多创作者觉得焦虑,其实回到初心就好,一开始想拍电影,不就是因为“有话要说”吗?她劝所有搞创作的人,要敢把内心深处的感受分享出来,哪怕过程会有点痛,比如担心“别人知道我喜欢她了”“我的童年故事被人看透了”,但只有这样,才能拍出真正打动人的东西。

听完她的分享,我觉得搞创作没那么复杂,关键是“真诚”二字。

现在行业里有些人为了流量、为了票房,忘了一开始为什么要做这行,反而不如张婉婷这种“老派”的认真来得实在。

希望不管是新人导演,还是其他创作者,都能记住这份初心,少点浮躁,多点真诚,这样才能出更多像《秋天的童话》《岁月神偷》这样的好作品。

来源:影之时光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