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上周去油麻地影院,晚7点场连头带尾11个人,开场30分钟走了4个,剩下那位大叔的呼噜声比枪战还响。
“4亿拍成1.2亿,港片又把自己玩崩了?
”——别急着骂麦浚龙,你我都被预告片骗过一次,这次只是账单更大。
我上周去油麻地影院,晚7点场连头带尾11个人,开场30分钟走了4个,剩下那位大叔的呼噜声比枪战还响。
银幕里金城武在雨里站着,像忘了台词,也像忘了自己为啥要杀梁家辉——这不是演技问题,是剪接师直接把“动机”当废片扔了。
出来瞄一眼排片表,同一天《风林火山》只剩凌晨1:10一场,基本等于官方判死刑。
麦浚龙终于开口:院线版被砍到2小时,他手里还有4小时“真身”。
这话我信,当年他拍《僵尸》就爱把人物前史藏进道具,一堵墙裂缝里全是剧本,可惜这次没人给他慢慢挖。
投资人要回本,影院要翻台,观众要爽点,三方一挤,七小时压成两小时,再牛的叙事也得骨折。
于是我们看到刘青云突然发疯,古天乐全程像客串,高圆圆台词不超过十句——不是他们不想演,是戏份被剪得只剩鼻孔。
王晶跳出来骂“压榨演员”,我反而觉得他心疼钱更多。
真压榨不是熬夜,是花了四个月练枪战结果只剩背影。
演员成了高价壁纸,4亿里起码1.5亿是明星脸,脸被剪碎,钱就打水漂。
陈百祥更狠,直接问“烧到哪里去了”,其实业内都懂:美术置景烧一半,慢镜头烧一半,剩下的全付给国际保险和冰岛航拍。
港片以前穷得只剩创意,现在富得只剩账单,也算一种轮回。
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那份声明才扎心:五年里制作费翻三倍,剧本开发时间反而砍四成。
翻译成人话就是“钱越多,故事越潦草”。
以前麦兆辉庄文强写《无间道》打磨四年,现在四年够拍三部半,剧本能厚才怪。
总会提议搞“剧本质量评估基金”,说穿了就是“先救脑子再救画面”,可惜投资人听不进去,他们只看PPT里有没有“国际阵容”“流媒体版权预购”。
票房扑街,流媒体接盘。
Netflix愿意要4小时版,不是良心发现,是数据告诉他们:全球观众愿意为“导演剪辑”多刷一次。
对麦浚龙这是第二次下注,对我们也是——到底想看成色完整的野心,还是再看一次加长版PPT,谁也没底。
我只记得散场时那位打呼噜的大叔突然醒了,对着字幕来了句“这就完了?
”语气里全是被骗习惯的无奈。
那一刻我明白,港片最大的成本不是钱,是观众最后一次信任。
来源:多彩光束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