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灯塔研究院发布的《2025国庆档电影洞察报告》显示,今年国庆档平均票价36.64元,近五年首次下跌至40元以下,而全国电影总放映场次达364.7万场,刷新了中国影史国庆档放映场次纪录。但总票房却不及预期,近十年仅高于2016年和2022年,相较去年国庆档的2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沈听雨
2025年国庆档以总票房18.35亿元的成绩落下帷幕。
据灯塔研究院发布的《2025国庆档电影洞察报告》显示,今年国庆档平均票价36.64元,近五年首次下跌至40元以下,而全国电影总放映场次达364.7万场,刷新了中国影史国庆档放映场次纪录。但总票房却不及预期,近十年仅高于2016年和2022年,相较去年国庆档的21.05亿元有所下滑,更和2019年、2020年、2021年的44.66亿元、39.67亿元和43.88亿元相差甚远。
观众与电影海报合影。图 / 新华社
票价低、场次多、影片类型多元、假期加码到8天,种种因素叠加下,今年国庆档却仍没有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影院。遇冷背后,究竟为何?
01
缺乏头部“爆款”
在业内人士看来,造成今年国庆档低迷的最主要因素,就是缺乏具有绝对号召力的头部影片。档期内,既无单部票房破10亿的头部作品,也未出现5亿以上量级的多部强片集群效应,导致单日票房持续走跌,未能形成“水涨船高”的带动作用。
此次,《志愿军:浴血和平》和《刺杀小说家2》这两部因前作有着稳定受众和内容品质而被寄予希望的影片,均表现不佳。
《志愿军:浴血和平》虽位居今年国庆档票房榜首,但不到5亿元的票房数据并不出彩。在业内看来,该片制作并不失水准却没有在票房成绩上有大的起色,或许与影片类型同质化引发的审美疲劳有关:“虽然影片题材占优,但此前已有《南京照相馆》《731》等多部主旋律大片上映,观众对此类型影片产生了一定的审美疲劳。”
观众入场观看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图 / 新华社
《刺杀小说家2》延续了前作现实世界与异世界双线交织的奇幻设定,但被指世界观设定逻辑不清。从目前评价来看,部分观众认为该片剧情和文戏较弱,特效和动作表现较好,豆瓣评分降至6.1分。档期内单日票房表现也从首日的第二名滑落至第三甚至第四。如今猫眼专业版预测其票房为3.87亿元,与前作的10.35亿元票房有较大差距。
反而是9月18日上映的《731》依然保持着较强的竞争力,票房在档期内跻身第二。这也反映出今年国庆档新片吸引力整体偏弱。
系列化、IP化,本是今年国庆档上映影片的一大特点,但这些续作呈现出集体疲软,也反映出续集仅靠“原班人马”已难以满足观众对内容升级的期待。回顾以往,《流浪地球》和《唐人街探案》等系列的成功,核心还在于能实现叙事、技术或情感层面的突破,而非简单复制。
从今年国庆档也可以看到,现在要吸引观众走进影院,仅拿出和前几年相似水平的普通优秀作品并不够,要做到或通过创新带来足够多的新鲜感,或能精准把握观众的共鸣点带来情绪价值,才有可能有所作为。
观众在等待进场看电影。图 / 新华社
02
告别热门档期依赖
今年国庆档,整体表现被称为不温不火。但其中,犯罪剧情片《毕正明的证明》凭借优异口碑,率先实现单日票房逆跌,并连续5天保持这一趋势。可惜的是,该片仍因选题过于小众和冷门,票房数据并未看涨。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此次《震耳欲聋》《三国的星空第一部》《毕正明的证明》等影片,口碑都不算差,但题材偏小众,如若考虑选择其他档期,竞争对手减少的情况下也许能发挥长线效应,靠口碑发酵拥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比如,《宇宙探索编辑部》在2023年靠近清明节假期的周末档期上映,最终凭借好口碑斩获5.6亿元票房。
“不止国庆档,近几年电影市场的整体表现都在告诉我们,在大档期上映也不一定会有高票房。”有业内人士称,每一部电影都要按照自己的定位,准确找到目标市场和受众,制定精准有效的市场策略,而不是简单、盲从地跟风扎堆所谓的大档期。
和今年国庆档遇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全国电影市场的整体表现——截至10月2日14时,202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已达425.07亿元,超越2024年全年总票房,到10月8日国庆档结束,年度总票房达437.94亿元。灯塔专业版数据分析师陈晋进一步指出,今年第四季度,包括爆款经典IP续作《疯狂动物城2》以及《阿凡达:火与烬》等多部大片已定档将上映,中国电影市场仍在向着500亿年度总票房的目标迈进。
观众从国庆档电影海报前经过。图 / 新华社
此外,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今年国庆档观众结构呈现出显著变化,35岁以上购票用户占比首次突破50%,较往年持续增长,成为档期观影的核心群体。接下来,如何吸引被短视频、短剧、游戏等多样化娱乐方式占领的年轻群体回到影院,同样任重道远。
此次国庆档市场表现虽不如人意,但也让行业回归冷静,去发现更多中国电影在创作能力上的短板,并寻找重新出发的契机。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