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凯歌导演《志愿军:浴血和平》上映,三部曲终于迎来收官,看时发现该电影比想象中更为大气、磅礴、克制且引人深思。
陈凯歌导演《志愿军:浴血和平》上映,三部曲终于迎来收官,看时发现该电影比想象中更为大气、磅礴、克制且引人深思。
诚如片名一般,这一部的重点在“和平”二字,但前面加上“浴血”,足见和平来之不易,不是谈来的而是打出来的。
影片聚焦于1951到1953年“边打边谈”的特殊时期,既有庞大的战争场面,催人泪下的前线战士厮杀,也有谈判桌上寸步不让的外交人员。
从大整体来看,这一部文戏居多,影片主线便是李晓和林月明在后方与美军谈判。从李晓的身上,我真实的感受到,为何要谈和平,为什么要坐下来“谈”。
起初李晓并不理解为什么要停战,我们死了那么多人,打了那么久,为什么最后要停下来。
她不仅不理解,甚至感到反感,她看到林月明摆出和平鸽,她脸上没有笑脸,甚至有点愤怒。
她得爸爸和哥哥都死在战场上,她哥哥流干最后一滴血守住阵地,现在却要她对敌人笑脸相迎,她做不到。
换做其他人也很难理解为什么,亲人死在战场上,我们死了多少战士,为什么就要停下来呢?
此时的李晓,是被仇恨推着走的。
看过前两部的都知道,李晓曾有个幸福的家庭,爸爸疼爱,哥哥宠爱,她是在幸福中长大的孩子。
可战争让她看着亲人一个个离去,先是爸爸然后是哥哥,全家只有她了。
战友都有亲人送来的东西,可她呢,什么都没有,就连拍照时,她都笑不出来,因为上一次拍照的时候爸爸哥哥都在身边。
可是,当她成为代表团的一员,担任翻译近距离的跟美方代表博弈,她才明白我们为什么这么做。
我们坐下来谈判不是我们怕,而是我们希望和平。如果对方不好好谈,那我们就奉陪到底。
所以,在谈判期间,战争也是在进行的,哪怕是在谈判的中立区危险也在。
电影中就有美方在谈判桌上三番五次的挑衅我方谈判人员,两次派人侵入中立区开枪,这些画面看的很憋屈。
当我们守住一个又一个阵地,把证据摆到面前,获得国际上的支持,那美方也就能好好坐下来谈了。
李晓情绪上的转变,可以说十分真实。因为经历过亲人的牺牲,所以知道和平多么可贵;因为看过战场的血腥,所以明白停战的意义。
先烈们用血肉之躯为我们挡住腥风血雨,他们不知道能不能看见明天的太阳,但却为了后辈和同胞牺牲自我,让我们长在春风里。
影片最后,停战的那一刻,双方战士在阵地上欢呼,庆幸这一切终于结束,他们可以回家了。
杨三弟给战友们拍照,可跟此前相比有些战友已经牺牲了。
片尾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的画面出现,随着《我爱你中国》的旋律响起,心中万千感慨,他们终于回家了,能看看这盛世中国了。
来源:梦回迷城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