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期《今日影评》邀请到影评人谭飞,复盘今年国庆档的三大热点现象:大银幕新面孔的集体登场、多类型影片丰富市场供给,以及“电影+”新业态的持续探索。
1905电影网专稿 2025年国庆档电影市场以18.35亿元的票房成绩圆满收官,还有多个热点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本期《今日影评》邀请到影评人谭飞,复盘今年国庆档的三大热点现象:大银幕新面孔的集体登场、多类型影片丰富市场供给,以及“电影+”新业态的持续探索。
现象一:新面孔撑起电影市场
今年的国庆档电影市场,新面孔成为一大亮点。
众多影视剧演员、唱跳偶像以及兼具电影电视剧表现力的演技新秀在大银幕上大放异彩,为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影评人谭飞指出,这些新面孔让电影市场呈现出了一抹新的亮色。
其中,檀健次凭借在《震耳欲聋》中的出色表现,成为国庆档最受瞩目的新面孔之一。他在片中饰演的李淇一角,凭借精准的角色把握和细腻的表演,赢得了观众与从业者的高度认可。
谭飞对于业内评价檀健次的表演是其过往经验的“厚积薄发”也表示认可。尤其是在电梯间与搭档激烈争吵后迅速切换面孔面对客户的一场戏,观众评价他演出了“在都市生活中的内心深处的惶恐”。
檀健次的成功并非仅仅因为年轻或外貌,而是他在表演中展现了与众不同的故事感。他的职业经历丰富,从开螺蛳粉店到经历演艺生涯的起伏,这些都为他的表演增添了层次感。
不过,谭飞也指出,檀健次的表演虽可圈可点,但仍有提升空间。例如,他在处理角色功能性时略显直接,某些场景的转化稍欠留白,表演可以更含蓄一些。
另一位新面孔兰西雅同样以独特的眼神和个性化的表演征服观众,她的表演特别有生命力,与当下观众对独立张扬气质的喜爱不谋而合。
这种对“新”的追求,不仅是年轻面孔的涌现,更是希望演员能通过生活历练,展现出观众以往未见的生命力。
现象二:多类型新尝试,丰富市场供给
除了新面孔,国庆档片单也以类型的多样化丰富了市场供给。
战争、奇幻、犯罪、历史等类型片百花齐放,满足了不同观众的观影需求。其中,《毕正名的证明》以其对传统电影类型的创新突破,领跑国庆档口碑,成为市场的一大亮点。
谭飞提到,《毕正名的证明》中王安宇的表演令人眼前一亮,他从电视剧领域跨界到大银幕,饰演身手不凡的毕正名。影片通过新颖的叙事和类型融合,成功吸引了观众的关注,为市场注入了新鲜感。
这种多类型尝试不仅丰富了观众的选择,也反映了电影创作在内容端的创新努力。从战争片的热血激昂到奇幻片的想象力迸发,再到犯罪片的创新创作与历史片的深度挖掘,国庆档影片通过类型多样性满足了观众的多元化需求。
这种“新”内容的供给,为电影市场的持续繁荣提供了有力支撑。
现象三:“电影+”新业态,撬动假期消费
在产业端,“电影+”新业态的探索成为国庆档的另一大亮点。谭飞总结了三种新颖的“电影+”模式:
①电影+美食:票根地图激发消费互动
在国家电影局的指导下,银联与猫眼娱乐联合推出了“跟着电影品美食”的票根地图项目。观众在观影后可通过票根地图了解影院周边的美食推荐,从而实现电影与美食的深度捆绑。这种互动模式既提升了观影体验,也带动了餐饮消费。
例如,观众可能因为一部电影选择去品尝某家餐厅的特色美食,或者因为美食的吸引力而走进影院。这种双向拉动为电影市场和餐饮行业创造了双赢局面。
②电影+文旅:打卡联动拉动旅游热潮
国庆档期间,电影局联合多部门围绕《志愿军:浴火和平》《刺杀小说家2》《震耳欲聋》等影片,推出了一系列文旅活动。例如,《刺杀小说家2》中的云中城灵感来源于重庆洪崖洞,吸引了大量观众前往打卡。
同样,《风林火山》的群像海报取材于香港“怪兽大厦”,也带动了游客前往拍照留念。这些文旅联动通过电影的热度,直接拉动了旅游消费。谭飞建议,未来影视项目可以更早与文旅产业对接,甚至实现“私人定制”式的打卡体验,进一步放大电影的文旅效应。
③电影+IP联动:跨界合作拉新观众
万达电影在国庆档推出的《恋与深空》联动活动,观众以游戏中的“猎人小姐”身份进入影城,与虚拟男主角共同完成“电影拍摄”体验,反响火爆,甚至导致售票系统短暂瘫痪。这种电影与游戏IP的深度结合,成功将“二次元迷”和游戏玩家从“宅家”拉到“宅影院”,为电影市场拓展了新的观众群体。
谭飞指出,电影市场面临着激烈的外部竞争,单纯依靠传统票房已难以应对挑战。通过“电影+”新业态的探索,电影产业的维度被大大拓宽,这种跨行业合作不仅解决了拉新难题,也通过创新方式将观众重新请回影院。
“用创新赢得人心”是电影发展的不二选择。2025年国庆档以“新”为核心驱动力,用新面孔、新内容和新业态吸引了观众的关注与热情。期待未来,中国电影能在“新”的道路上持续发力,为观众带来更多惊喜与感动。
来源:1905电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