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9日,据国家电影局数据,2025年国庆档(10.1-10.8)总票房18.35亿,观影总人次5007万,国产影片票房占比为98.93%。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今年国庆档平均票价36.6元为近五年最低。
10月9日,据国家电影局数据,2025年国庆档(10.1-10.8)总票房18.35亿,观影总人次5007万,国产影片票房占比为98.93%。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今年国庆档平均票价36.6元为近五年最低。
10月9日,猫眼研究院发布《2025国庆档电影数据洞察》显示,今年国庆档新片供给丰富、类型多元,但由于缺乏爆款头部影片的带动,吸引力稍显不足,市场表现相对黯淡。不过,多部影片在细分受众及降价惠民等方面仍呈现出积极亮点。
档期内无影片票房破5亿
数据显示,2025年国庆档总票房为18.35亿元,总观影人次5007万,同比均有一定下滑。此外,今年国庆档的平均票价为近五年最低,多部新片自10月4日起调低发行结算价。其中《浪浪人生》降价后观影人次连续3日小幅增长。部分影片票价降幅超9%,但未能有效带动人次增长。整个档期内,单日票房走势相对平稳,但未能复现往年由高口碑影片带来的“逆跌”上扬曲线。
从单片表现来看,由于新片整体热度一般,档期内无影片票房破5亿。两部IP续作成今年国庆档新片票房主力:《志愿军:浴血和平》以4.50亿的档期票房成绩领跑,表现相对稳健;奇幻动作片《刺杀小说家2》档期内收获2.95亿票房,位列新片第二。
从市场反馈来看,大体量系列电影续作能保证一定的人群和热度基础,但如果上映间隔时间较长则会削弱IP的系列优势。如《刺杀小说家2》与前作时隔四年,导致未能大比例唤醒前作观众的观影热情,IP用户留存率远不及“志愿军”系列。此外,老片中《731》凭借其题材和热度,档期内表现坚挺,位居整个国庆档票房亚军。
从城市线级来看,一线城市占比为近五年最低。新片中《风林火山》一线占比最高,达到近三成,《猪猪侠·一只老猪的逆袭》最下沉。地域分布来看,地区票房占比基本保持稳定。《风林火山》由于其港片属性,带动了其在华南地区票房占比近三成,而《浪浪人生》凭借其喜剧元素在东北地区获得了较高的票房占比。
整体上看,尽管今年国庆档表现稍显乏力,新片映前热度及映后口碑均一般,但市场在影片供给、票价策略和分众满足方面仍体现出一定的适应性与多样性,也侧面反映了观众对于高质量“爆款”作品的迫切需求。
猫眼娱乐市场分析师赖力表示,当前的电影市场已经进入到一个更加注重内容本身和观众口碑的阶段,单一的IP效应或明星阵容已不足以成为票房的绝对保障。同时,随着观众消费习惯的不断变化,市场正愈发趋于精细化、分众化、理性化。因此,如何精准把握不同圈层观众的观影偏好,并通过扎实的内容和创新的营销策略点燃观影热情,是所有从业者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期待电影市场未来能够涌现出更多高品质、高热度、多元化的口碑佳作,持续推动行业的健康繁荣发展。
影视院线板块整体下跌
10月9日,国庆中秋假期后开盘第一天,影视院线板块出现整体下跌。
影视院线板块开盘遭遇重挫,盘中跌幅扩大至5.87%,截至收盘影视院线板块跌幅为4.91%。
多家影视公司股价同步大跌,早盘博纳影业、中国电影、横店影视跌停,华策影视跌幅超10%,光线传媒跌幅超10%。
截至收盘,华策影视(300133.SZ)报收每股8.03元,大跌13.56%;横店影视(603103.SH)每股报收16.52元,跌10.02%;光线传媒(300251.SZ)报收每股17.33元,跌10.53%;中国电影(600977.SH)报收每股14.08元,跌9.97%;博纳影业(001330.SZ)报收每股5.82元,跌10.05%;万达电影(002739.SZ)报收每股11.33元,跌7.96%。
今年国庆档影片类型丰富多元,涵盖历史、动作、喜剧家庭、动画、犯罪剧情等多种题材,但由于缺乏爆款影片带动,吸引力稍显不足。
另外,有专家认为,国庆档遇冷也受到了消费场景多元化的影响,观众的休闲预算和时间被旅游、户外运动、演唱会等丰富的假日活动分流。
行业如何走向新格局
截至10月8日,2025年国庆档票房(含预售)突破18亿元,观影总人次5007万。同时,年度总票房攀升到438亿元,观影人次10.34亿,超越去年全年10.1亿观影人次。
不过,比起国庆档票房成绩,更值得探讨的地方可能在于整个行业的新趋势、新走向。简单地说,在媒介环境已经发生巨变的当下,电影的意义早已不局限于文本内容本身,只有让作品与更多场景产生化学反应,才能持续推动电影行业的业态创新。
今年国庆档的电影中不乏带来惊喜的作品,比如《震耳欲聋》《三国的星空第一部》《毕正明的证明》等,评分都在7分以上,也有不错的观众口碑。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一些上映前备受期待的“大片”,却未能取得理想中的成绩,比如《刺杀小说家2》《风林火山》。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今年国庆档缺少了真正意义上的“爆款”。
回过头来看,今年电影市场中曾经诞生的多部热门作品,比如《哪吒之魔童闹海》《南京照相馆》《长安的荔枝》等,尽管题材、内容、风格各不相同,但共通点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它们都已经超越了艺术产品的范畴,其对文化的表达、对经济的影响,正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延伸。
比如,《长安的荔枝》击中了当下职场人的“痛点”,推动了公众对于职场文化的热烈讨论,形成一种社会现象;再比如,《南京照相馆》突破了宏大的历史叙事,用对无数普通人破碎命运的生动叙述获得了广大观众的共鸣。
更典型的如《哪吒2》,“哪吒”依靠其突出的叛逆、反抗精神不仅获得了很多观众的喜爱,而且成为广受市场认可的IP,通过盲盒、手办、联名商品等多种形式开辟出了跨界消费的新产品、新场景、新业态。这就说明,今天的电影生产已经不能再“就电影论电影”,必须利用自身的叙事能力打造出“电影+”的新载体。
国庆档作品的艺术质量当然值得讨论,但对整个市场的发展趋势来说,重点或许并不局限于此。就拿《刺杀小说家2》《风林火山》来说,都不缺少大明星、大场面、大制作,也都不缺少探索的精神和往日的情怀,但是,单靠这些传统意义上的“绝招”,已经不足以让所有观众买账。
也就是说,今天的问题不仅在于电影作品够不够“好”,而是它们能不能和当下的社会文化、社会潮流形成同频共振。要知道,社交媒体上的短视频、微短剧,更适应当代社会的快节奏,也能给今天的用户提供更丰富和多元的选择。那么,今天的电影从业者就必须走出“小圈子”,不能再沉迷于“自我表达”,而要更加深入地观察社会文化的新动向,更加积极地拥抱市场的新变化。
尽管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但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必然会遭遇挑战,仍有不可被替代的优势——影院中的沉浸式体验可以让习惯了“碎片式阅读”的当代观众在特定的时间段中集中注意力,得到更深层次的情感震撼。前提是,大银幕上放映的作品是不是能够打动观众,是不是能够触动现代人的心灵?
就国产电影来说,坚守“内容为王”的创作铁律很重要,怎样延长电影IP的生命周期,通过电影叙事赋能更多产业也很重要。在全链条上实现“电影+”的业态创新,推动电影与生活的“双向奔赴”,是所有从业者和观众的共同期待。
来源:小爱侃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