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2025年暑期档电影票房最终定格在119.66亿元,一个令人惋惜的事实浮出水面:尽管被称为“十年来口碑最佳暑期档”,但今年的电影票房,却还没有十年前高。
声明: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当2025年暑期档电影票房最终定格在119.66亿元,一个令人惋惜的事实浮出水面:尽管被称为“十年来口碑最佳暑期档”,但今年的电影票房,却还没有十年前高。
《长安的荔枝》“雷声大雨点小”,全明星阵容只换来6.78亿票房,单看这个数字,还不如大鹏导演的首部电影《煎饼侠》。
《捕风捉影》“7旬老人闯天下”,即便有成龙、梁家辉两名老牌影星坐镇,依旧不被看好,最终依靠口碑才逆风翻盘,拿下暑期档票房季军。
反倒是《南京照相馆》和《浪浪山小妖怪》延续了导演申奥和国漫的辉煌,分列暑期档冠亚席位。
回顾2015年,电影行业堪称繁花似锦、烈火烹油,《捉妖记》领跑暑期档,成为首部破20亿的华语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横空出世,开辟了国产动画电影新天地,媒体也将那一年的暑期档定义为“划时代的里程碑”。
十年一觉电影梦,为何暑期档票房连连倒退?华谊等头部电影公司衰退后,谁又在这个夏天赚得盆满钵满?我们真的不爱看电影了吗?
王中磊彻底撕破脸,痛批《长安的荔枝》“学习了好莱坞的制作模式,只不过学歪了,就学到了浪费钱”;博纳董事长于冬大搞自我批评,仍然挽救不了撤档重映的《蛟龙行动》。
当大佬们纷纷破防,我们不难看出,今年暑期档厮杀的是既惨烈,又无力。
《长安的荔枝》上映17天,票房破6亿,成绩远不如预期,逼得导演大鹏深夜发出疑问“有没有压根儿就不想看电影《长安的荔枝》的朋友”;《侏罗纪世界:重生》被嘲“冷饭硬炒”,票房从十年前的14.18亿,一路跌到5.67亿;《酱园弄·悬案》上映前轰轰烈烈,上映后观众对女演员争番的兴趣,远大于电影本身。
姜文导演的《你行!你上!》更是以不到1亿的票房,扑得轰轰烈烈。
这惨烈就惨烈在,大家争得头破血流,无力却无力在,没人笑到最后。
但回首十年前的暑期档,电影市场还远不是如此光景。
2015年7月16日,本该在春节档上映的《捉妖记》,经历换角重拍后空降暑期档,当日就刷新了内地首日票房和单日票房双记录,彼时还算新鲜的3D特效和灵动的胡巴,助力电影以24.34亿票房,登顶中国电影票房排行榜。
那年暑期档共86部电影上映,争议与票房齐飞,大鹏导演了《煎饼侠》,因其过去塑造的屌丝形象,被嘲“什么人都能拍电影了”,但这部豆瓣评分5.8的影片,却取得了11.57亿的票房。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在英雄还被仰望的年代,以大圣的一袭红色披风,开启了国漫崛起的十年,《滚蛋吧肿瘤君》《烈日灼心》称得上叫好又叫座,就连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4》也拿到了连续25天单日票房破亿的成绩。
2015暑期档电影票房以124.31亿收官,因创造了一系列新纪录,那一年的暑期档也被誉为“中国电影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紧接着,2017年暑期档中国电影又迎来了另一重意义上的“里程碑”,那就是《战狼2》。这部由吴京自导自演的军事题材电影收获了超50亿票房,成为当年票房冠军,同时也开启了主旋律电影的浪潮。
2018年《我不是药神》《西虹市首富》前后上映,一悲一喜决战暑期档,均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
时间来到2019年,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延续了《战狼2》的辉煌,以50.03亿的票房再次登顶当年票房榜。从大圣到魔童,从个人英雄主义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悲壮,国漫再一次精准踩中了时代的情绪。
那一年,暑期档电影票房再创新高,达到了176.44亿。
2019年8月2日,一名少年被电影《哪吒》的海报所吸引。 张云(山西分社)/中新社。图源:视觉中国
只是随着疫情来临,暑期档电影的命运也变得跌宕起伏,2020年前半段全国影院停摆,8月21日《八佰》上映,以超30亿票房成为当年冠军,那年暑期档总票房也只有36.16亿;2021、2022年影院间歇性关闭,暑期档票房依旧处于低谷。
2023年,暑期档电影迎来了一场惊人的触底反弹,《孤注一掷》《消失的她》《封神》《八角笼中》《长安三万里》,积压的电影井喷般上映,当年暑期档电影票房一路飙升至历史最高的206.19亿。
可来到2024年,好势头消失了,就在所有从业人员都准备大干一场时,暑期档电影票房直接腰斩到百亿出头,一年过去,票房也仅仅攀升至119.66亿元。
这让人不禁疑惑,明明众星云集、评分一路走高,这电影票房怎么就不行了呢?
对于电影票房的式微,人们最直观的感受是,电影票越来越贵,但愿意走进影院的人越来越少。
究其背后原因,就不得不提当年互联网入局影视行业带来的长远影响。
2014年,国内各大互联网公司和视频网站迈出了进军电影市场的第一步,爱奇艺影业、腾讯视频、阿里影业迅速成为行业新力量,博纳董事长于冬甚至发出了“未来的电影公司都将为BAT打工”的感概。
2015年暑期档期间,淘宝电影等平台对《捉妖记》等影片进行补贴,单张票价最低可至8.8元。如同现在的外卖大战,当年的电影票也是一家赛一家的便宜,大幅降低了观众的选择成本。
同时互联网平台还会通过实时票房数据分析,动态调整营销策略,精准覆盖下沉市场。
和大部分互联网产品的底层逻辑相似,当用户习惯于9.9元、19.9元的电影票价,并因此培养了去电影院消费的习惯后,大额补贴消失了。
同时电影制作成本走高、影院生存压力只增不减,导致电影票价逐年攀升至五六十元;再加上以短视频为代表的线上娱乐蓬勃发展,持续吸引用户注意力,也就导致电影市场观众流失严重。
但让人有些意外的是,在流失的观众中,居然是以年轻人居多,中年人成了电影市场的中坚力量。
早在《2023电影市场与观众调研报告》中就有一组数据,2019年至2023年间,24岁以下观众的观影频率和消费金额呈明显下降趋势。
而在今年,电影《戏台》的购票观众中35岁以上人群占比接近60%,《南京照相馆》吸引了43.8%的中年观众,7旬老人主演的《捕风捉影》也吸引了20%的40岁以上观众入场。
这一变化有一部分原因是当下的消费降级,电影院多依附于商场人流生存,相比于更爱逛商场B1B2层、更在意娱乐消费性价比的年轻人,中年人对价格敏感度没那么高,往往拖家带口出门,也更需要线下沉浸式体验,自然成了影院消费的主力。
还有一部分原因则是如今的电影很难割到年轻观众的“韭菜”,也很难再踩中时代情绪。
曾经毕赣导演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就凭借“一吻跨年”的营销,吸引了无数年轻人,可实际电影内容与营销大相径庭,引来连连差评。如今年轻人对过度营销的警惕性越来越高,“狗都看哭了”“艺谋震惊脸”等夸张宣传,只会引来一阵嘲讽。
而真正替年轻人抒发心声的电影自会受到喜爱,正如《封神》和《浪浪山小妖怪》,“凡人逆袭”的内核让它们凭借口碑,在现实世界中也上演了一出“逆风翻盘”。
与电影票房同样进入“中年危机”的,还有各大电影公司,又一年凄惨暑期档过后,电影公司也在经历一场大洗牌。
2022年正式上市,又凭借两部《长津湖》狂揽百亿票房的博纳可能没有想过,短短三年过去,它的主旋律大片生意就做不下去了,一部《蛟龙行动》导致公司半年亏损近10亿,也难怪于冬都松口说“要虚心向市场学习”。
光线传媒在暑期档上映的《花漾少女杀人事件》和《非人哉:限时玩家》票房均不足三千万,但好在有让光线市值翻了一倍的《哪吒2》在手,还是能稳坐电影公司的头部交椅。
只是曾经的老大哥华谊兄弟就没那么幸运了,可能是站得越高、跌得越重,近年来连连亏损的华谊已不再靠电影吃饭,而是在剧圈和短剧市场打拼,成立厂牌“华谊兄弟火剧”,计划投拍100部短剧。
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副董事长兼CEO 王中磊。图源:视觉中国
与传统大公司衰退相反的是,“导演公司”正在扶摇直上。
今年暑期档票房冠军《南京照相馆》的第二出品方上狮文化,背后股东正是导演宁浩。
自上狮成立以来,公司出品并发行了宁浩和其扶持的新导演们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孤注一掷》凭借其精良制作和现实意义,赚到盆满钵满。
近一年,开机最多的电影公司则是麦特文化,依靠邵艺辉导演的《爱情神话》《好东西》这类低成本影片赚钱后,麦特新片《轻于鸿毛》依然主打小体量、都市女性题材,可谓讨巧又讨好。
而谈及导演系公司,最风光的当属陈思诚的壹同制作,《消失的她》《唐探1900》大赚,虽口碑多有争议,但商业回报始终稳居行业第一梯队。
只是回头来看,导演系公司之所以崛起,或许也要感谢过去的大公司与资本热钱,正是他们在巅峰期的“挥金如土”,才孵化出了如今的票房大导。
从“春风得意马蹄疾”到“绝地求生,各凭本事”,电影行业的兴衰起伏背后,唯有一条真理不变,“不论是电影还是公司,谁能拿出好东西,谁才能立于时代潮头的不败之地”。
来源:中部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