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拓普数据,同比2024年,国庆档票房下滑12.77%,仅居影史档期第九。若考虑到此次双节同庆,档期时间延长至8天的因素,那么国庆档的日均票房仅2.29亿,同比下滑达到23.7%。
18.35亿,被电影行业寄予厚望,视作“冲击全年500亿目标”关键阵地的国庆档,失守于一个极为尴尬的数字。
据拓普数据,同比2024年,国庆档票房下滑12.77%,仅居影史档期第九。若考虑到此次双节同庆,档期时间延长至8天的因素,那么国庆档的日均票房仅2.29亿,同比下滑达到23.7%。
票房不佳并非供给不足,此次国庆档上映的影片背后出品方囊括了诸多国内头部影视公司,其中《志愿军:浴血和平》及《刺杀小说家2》更是头部影视公司手里的重点存货。但这些“底牌”并没有得到好的市场反馈,两部系列影片的票房相比前作均有大幅下滑。
今年国庆档电影普遍调整发行价,试图用“降价”来拉回观众。据拓普数据,国庆档平均票价36.63元,为近五年来首次下跌至40元以下。然而,大盘人次与场均人次仍在同比下跌。
在预售欠佳的情况下,前期头部大片并没有带动整体市场大盘,中期阶段又没有跑出势头更猛的“黑马”,导致市场大盘最终进入“跌无可跌”的模式。
旧片居亚军,史无前例
此次国庆档最特殊的现象莫过于9月18日便已上映的《731》,以非档期新片的身份最终拿到了档期亚军的成绩,该现象在国庆、春节等长档期中从未出现过。
每逢档期,“选择新片”是大多数时候业内分析人士认定的必然市场规律,除非清明、五一、端午等较短的档期,且遇到供给缺位的情况,才有可能被打破。而春节档、国庆档一向因大容量而被视为电影产业“兵家必争之地”,供给不足的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因此旧片往往少有机会。
然而,今年《731》的出现完全打破了这一规律。
《731》的强势表现并非毫无迹象可循。在国庆档之前,《731》便已经成为中国影史9月票房冠军。而国庆档自2019年起便与主旋律商业大片实现了强绑定,形成了独特的档期气质与观影习惯。尽管近年来国庆档影片类型愈发多样化,但占据大盘头部位置的仍然是主旋律影片。因此,《731》理所应当地迎来了上映后的第二春。
原本被托付的影片意外折戟,而已经上映接近两周的影片却强势反弹,这背后恰恰揭示出了此次国庆档爆款缺乏的最关键原因——话题度。
如今的电影市场要成为爆款影片,话题度几乎是必备因素,所谓的“大制作”“好剧本”“强类型”在话题度匮乏的情况下,很难独自起效。《731》尽管口碑两极分化,但在映前便已在短视频平台上引发大量讨论,累积了一定的票房势能。
值得注意的是,掀起网络讨论的源头,并非来自片方自身的营销动作,而是无数博主对于《731》的延展讨论。把目光拉回到2023年暑期档,彼时爆火的《孤注一掷》《消失的她》,也并非电影自身成功造势,而是当时短视频平台上“诈骗”“东南亚”相关内容正是火热。这表明,电影话题度推高,很难来自于电影从业者本身的创造力,而是被动的舆论反应所致,这也让电影市场的票房高低增添了更加模糊的不确定性。
不过,《731》目前在猫眼、灯塔平台的预测票房仍未突破20亿,其在档期内也仅收获接近3.5亿的成绩,与往年的爆款影片对比相去甚远。此番尴尬的情况在于,存量与增量观众之间,并未在这个国庆档达成统一,导致票房分布相对均匀,没有“赢家通吃”的情况出现。
据猫眼数据,2025年国庆档一线城市票房占比仅为13%,为近五年最低,而三四线城市票房占比则高达49%。其中,一线城市票房占比最高的影片为《风林火山》《三国的星空第一部》,这两部影片的票房是国庆档上映新片的倒数第三与第四。
下沉市场则展现出了对《731》的强势偏爱,据灯塔数据,《731》在三四线城市的票房占比为59.3%,在一线城市仅有5.9%,迥异于大盘整体结构。猫眼数据亦显示,国庆档新用户(三年内未在平台购票的用户)占比高于去年,但接近87%的新用户均来自于《731》,足见其对于增量用户的吸引程度。
在映前已经积累可见热度的情况下,《731》选择定档9月18日,既盘活了9月这个传统意义上的冷档期,烘热大盘,同时没有与暑期档、国庆档两大档期的影片正面交锋,争夺存量票房,这在很大意义上抬升了大盘的上限,让过去没有购票习惯的观众走进影院。《731》能有如今的成绩,并非来自于偶然。
影院面临危急时刻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出品方失去制造爆款的能力,位于产业下游的影院便是最先体会到寒冷的环节。
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头部电影,使得整个档期的票房结构分散,进而影响影院的排片节奏。资深影院经理董文欣在微博上表示,一般国庆到4日排片基本固定,但是《震耳欲聋》2日开始点映,再加上前期新片没有大爆作品,《731》反而效果更佳,让排片情况每天都充满了变数。
另一边的特效厅也是影院吸引观众回到影院的一大利器,今年国庆档有着大场面制作的《志愿军:浴血和平》和诸多中式奇幻元素的《刺杀小说家2》,两部作品几乎都挤占了特殊厅排片。据拓扑数据,《志愿军:浴血和平》国庆档特效厅票房1.45亿,贡献国庆档特殊厅总票房43.3%。不过,特殊厅银幕数稳中有增的势头下,票房成绩仍力有不逮,同比下降21.2%,仅贡献大盘18.2%。
影院经理绞尽脑汁纵横排片策略,使得今年国庆档的放映场次再度创下新高,达到365.63万场,同比增长15.35%,但对应上下滑的总票房,不难感知到,场均收益与单影院收益受到巨大挑战。拓普数据显示,2025年国庆档单影院日均收益仅17977元,同比下滑26.2%,甚至低于档期票房更差的2022年。
电影市场存在档期依赖症已久,因此大档期对于影院来说向来是“回血时刻”。表现稳定的核心档期才能减缓影院的现金流压力,缓解非档期时期客流稀少带来的亏损压力。然而今年除了《哪吒之魔童闹海》在春节档创下奇迹之外,其余大档期几乎都没有充分发挥到“回血”功能,让影院经营雪上加霜。
具体来看,头部影院受到影响最大,票房体量下滑明显。拓普数据显示,2025年国庆档票房50万及以上的影院仅396家,而2024年同期为695家,近乎腰斩。
向非票收入转型
观众都去哪儿了?答案呼之欲出,线下文旅。
根据美团旅行发布数据显示,国庆节8天共带动平台出行订单量较2024年国庆假期增长超30%。上涨的文旅消费和下跌的影院消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有限的影院空间无法承载观众更多的娱乐需求时,电影自然不再是观众的首选。
在传统票房经济天花板触顶的当下,多元化消费生态便成为了行业增长的动力引擎。电影可以有效借用线下消费如火如荼地态势,发挥“电影+”优势,将其它消费场域的动能转化为自身的收益目标。
自春节开始“电影+”活动持续带动文旅消费和电影票房收入。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春节档,“跟着电影品美食”活动主力江苏省的电影票房首次突破10亿,成为中国影史上第一个实现这一成就的省份。
国庆档关于“电影+”的玩法持续上新,《志愿军:浴血和平》取景地之一的江西上饶横峰影视基地设计了精品线路,游客凭票根或者基地门票可享受当地餐饮酒店折扣,除此之外《刺杀小说家2》《三国的星空第一部》等影片取景地也都成为了热门的打卡地,实现了电影和旅游的双向赋能,热度叠加。
年初一部史无前例的《哪吒之魔童闹海》所带给市场的启发不单单是150亿突破性票房,更是高达千亿的可观IP衍生收入。在今年上影节的开幕论坛上,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就曾提到,国外电影票房在整个电影收入中的比例是30%多,现在中国是90%以上,如果票房不行,电影必然亏损。
降低票房依赖的关键,就是让电影不再单单是短期的档期消费,而是发展成长期的生活消费。暑期档的《浪浪山小妖怪》《罗小黑战记2》《长安的荔枝》就是最佳范例,其中,《浪浪山小妖怪》授权的衍生单品超800款,这些衍生单品打通的用户心智,一步步反哺电影的实现最大化的收益。据猫眼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年暑期档衍生品收入同比增长120%,其中《浪浪山小妖怪》贡献了近30%。
反观今年的国庆档,纵然类型多元,但是缺少一部作品将内容转化为深入人心的“文化符号”,观众消费意愿锐减,自然无法使得作品的商业价值被有效开发。
如何锻造具有社会共鸣与持久生命内核的作品,才是抵御市场波动,实现商业价值最大化的根本途径,毕竟,在“降价”都无济于事的情况下,这可能是唯一的破局之法。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