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档黑马杀疯!《震耳欲聋》口碑7.6分第一,看完没人笑着离场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0 16:20 1

摘要:今年国庆档的节奏有点意思,前三天大家还在为《志愿军》的票房和《前任4》的情怀吵来吵去,结果10月4号突然杀出来个“搅局者”——《震耳欲聋》。

今年国庆档的节奏有点意思,前三天大家还在为《志愿军》的票房和《前任4》的情怀吵来吵去,结果10月4号突然杀出来个“搅局者”——《震耳欲聋》。

一上映就开分7.6,直接把其他几部甩在后面,成了国庆档口碑第一。

但有意思的是,身边看完这部片的人,没一个像聊喜剧片那样兴高采烈,大多是沉默半天,然后冒出一句“心情太复杂了”。

不是烂片,口碑还第一,为啥大家反应这么拧巴?今天咱就聊聊这部让人“说不出好坏”的电影——它没拍错什么,但看的过程,总像有根刺扎在心里。

1、

看这部片之前,我其实有点担心——国产片里的残障人士角色,太容易走极端了。

要么是“圣母式”的,一辈子委屈自己成全别人,浑身发光但不像真人;要么是“可怜虫式”的,全程哭哭啼啼,就等着别人同情。

但《震耳欲聋》没这么干,这是它最让我意外的地方。

电影里的聋人,就是一群“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

有虚荣心,比如吴阿姨,被骗后把自己关在屋里想点煤气,不是因为多惨,而是她就想攒点钱买个金镯子,“让邻居看看我也能过上好日子”。

有私心,比如小卖部老板马叔,一辈子没结婚,就怕把耳聋遗传给孩子,被骗是因为想抵押店铺买理财,“以后能去个好点的养老院,别死在家里没人知道”;还有小心眼的、爱嚼舌根的,跟咱们小区里的大爷大妈没两样。

没有刻意卖惨,没有强行拔高,就这么把“聋人”当成“正常人”来拍——他们也想赚钱,也想体面,也会犯糊涂,这种真实感,比任何刻意的煽情都管用。

更难得的是,它还点透了一个很多人不知道的点:聋人群体其实很“封闭”。

电影里的骗子金松峰(王砚辉演的),为啥能骗到那么多人?

不是他手段多高明,而是他摸透了这个群体的特点:因为听不见、交流难,他们大多只跟“自己人”来往,信息特别闭塞,还特别信“眼见为实”——比如金松峰开手语直播讲反诈,还号称给听障儿童捐钱,这些“看得见”的善举,让他们觉得“这是自己人,不会骗我们”。

这种“封闭性”不是电影编的,现实里就是这样。

我查过数据,全国有2780万听障人士,但专职的手语律师没几个,很多人连基本的文字阅读能力都没有,遇到事只能靠身边的人传话,稍微有点心眼的骗子,就能钻空子。

电影里有个细节特别扎心:聋人们被骗后想报警,可到了派出所,比划半天警察也看不懂,最后只能被当成“无理取闹”劝走。

后来催收的人上门收房,他们想反抗,却连“我没欠钱”都说不清楚,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房子被贴上封条。

不是他们蠢,是他们连“说理”的渠道都没有。

2、

如果你以为这是一部“坏人被抓、好人得救”的爽片,那肯定会失望,《震耳欲聋》最让人堵得慌的地方,就是它把“现实的残酷”拍得太直白,一点情面都不留。

先说骗子金松峰,他不是什么穷凶极恶的反派,甚至有点“接地气”——他也是CODA(聋人父母的健听子女),从小跟着父母受歧视,知道聋人的苦。

可他没想着帮大家,反而把这种“苦”当成了赚钱的工具。

他怎么骗?先装“慈善家”:开手语直播讲养老知识,说要帮聋人“不给孩子添麻烦”;再立“自己人”人设:逢年过节给社区的聋人送米送油,说“咱们都是一家人,我不会坑你们”;最后下套:推荐“低风险高回报”的理财,还“贴心”地说“没钱没关系,拿房本抵押,房子还是你们的,赚了钱再赎回来”。

就这么简单的套路,却骗了一整个社区的人。

为啥?因为聋人们太想改变生活了——他们大多是以前玩具厂的工人,一辈子攒钱就买了这么一套房,以为这是“翻身”的机会,结果把唯一的家也搭进去了。

电影里有个镜头我到现在都记得:马叔看着自己的小卖部被贴上封条,蹲在门口比划着说“我就想有个地方养老,我错在哪了?”没有哭喊声,就这么安安静静的,却比任何嘶吼都让人难受。

3、

更让人闹心的是,这不是电影编的,现实里比这更狠。

2018年有个“龙盈”投资诈骗案,骗子也是个聋人,还拿过“2010年最具爱心企业家”“中国残疾人自强创业之星”的头衔。

他跟金松峰一样,打着“帮聋人创业”的旗号,说“投资5000,一周就能赚1781,年回报率近400%”。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骗局,可最后还是骗了3万多聋人,涉案金额近6个亿——比今年国庆档任何一部电影的票房都高。

这些被骗的人里,有像马叔一样想攒钱养老的,有想给孩子攒学费的,还有的是借了亲戚的钱来投资的。

最后钱没了,房子没了,有的甚至被逼得自杀,可他们连维权都找不到人——不会手语的律师不接,懂手语的律师太少,就算找到律师,也付不起律师费。

电影里的主角李淇(檀健次演的),一开始就是这么个律师——他是CODA,却拼命想逃离聋人圈子,专帮黑心老板处理劳工纠纷,对找他帮忙的聋人,开口就是“一小时两千,付不起就别来”。

他不是坏,是怕了——从小因为聋人父母被同学欺负,学校还让他上台讲《我的聋人父母》募捐,那种被人当成“可怜虫”的滋味,他一辈子都想摆脱。

所以他宁愿昧着良心帮坏人,也不想再跟“聋人”扯上关系。

这种“怕”,其实很多人都有——从底层爬上来的人,总怕再掉回去,所以拼命想和过去划清界限。可电影偏要戳破这层窗户纸:你以为你逃得掉,其实你只是在“装聋作哑”。

看到这你可能会问:既然拍得这么真实,为啥大家不说“好看”,反而说“心情复杂”?

因为这部电影没给我们“逃避的机会”,它不像其他电影那样,最后给个圆满结局——骗子被抓,受害者拿回房子,主角变成英雄。

《震耳欲聋》的结局很平淡:李淇终于愿意帮聋人维权,但过程很难,很多人的房子拿不回来了,吴阿姨虽然没自杀,但还是天天坐在空房子门口发呆,马叔只能去菜市场捡烂菜叶子过活。

没有爽感,没有解脱,只有一堆没解决的问题,而最扎心的是,电影最后把问题抛给了我们:

“当那些看不见的人向你求助时,你是不是也选择了装没看见?”

“当正义需要你花时间、花精力,甚至可能惹麻烦时,你是不是也选择了明哲保身?”

我们总觉得“聋人的困境离我们很远”,可其实我们每天都在“选择性失聪”:

看到老人在路边摔倒,假装没看见,怕被讹;听到邻居家有吵架声,赶紧关上门,怕惹麻烦;刷到需要帮忙的求助信息,划过去,心想“跟我没关系”。

这些“装聋作哑”,和电影里那些不帮聋人的律师、不管事的警察,本质上没什么区别——都是为了自己的方便,忽略了别人的困境。

电影里有个细节:聋人们虽然听不见,但特别喜欢“听”《感恩的心》,因为这首歌有手语舞,是他们为数不多能“听懂”的歌。

可讽刺的是,这首歌成了骗子的“开场白”,成了他们骗钱的工具。

我们总觉得“善良是铠甲”,可现实是,善良有时候会被利用,会让人受伤。所以很多人选择“不善良”,选择“装聋作哑”。可电影偏要告诉我们:就算这样,也不能放弃“听见”的能力。

李淇最后为啥愿意帮聋人?不是因为他突然变成了英雄,是因为他看到吴阿姨拿着煤气罐的样子,看到马叔蹲在路边哭的样子,突然明白:他逃避的不是“聋人身份”,是自己的良心。

他以前装聋作哑,以为能过得更好,结果反而更空虚。

其实我们也一样:装聋作哑可能会让我们少点麻烦,但不会让我们过得更安心,就像电影里说的:“一个人听不见没关系,怕的是所有人都选择不听。”

5、

今年国庆档,《震耳欲聋》可能不是最“好看”的电影,但一定是最“值得看”的电影。

它没什么华丽的特效,也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剧情,就只是安安静静地讲了一群普通人的故事。

可就是这些普通的故事,戳中了我们最不敢面对的地方——我们的自私,我们的懦弱,我们的“装聋作哑”。

看完走出影院的时候,我旁边有个小姑娘跟她妈妈说:“以后看到需要帮忙的人,我们能不能停下来问问?”她妈妈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

或许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意义:它不要求我们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希望我们能多“听”一点,多“看”一点,别让那些微小的求助声,真的变成“震耳欲聋”的遗憾。

如果你国庆还没去看电影,不妨去看看《震耳欲聋》——别指望它能让你开心,但它一定会让你想点什么,而能让人思考的电影,就已经赢了。

来源:笔杆先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