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7日,第20届新西兰秀美国际电影节盛大开幕,今年是中国首次担任荣誉主宾国,中国青年作家、导演刘汉霖的原创喜剧片《转人工》亮相本届电影节,并受邀在电影节开幕夜全球首映式发言。刘汉霖在发言中不仅简要介绍了影片创作初衷和相关背景,还特别提出文学作品与电影艺术结
10月7日,第20届新西兰秀美国际电影节盛大开幕,今年是中国首次担任荣誉主宾国,中国青年作家、导演刘汉霖的原创喜剧片《转人工》亮相本届电影节,并受邀在电影节开幕夜全球首映式发言。刘汉霖在发言中不仅简要介绍了影片创作初衷和相关背景,还特别提出文学作品与电影艺术结合后,将有力扩大作品的影响力,同时使作品具备“娱乐”与“解决社会问题”双重功能。
秀美国际电影节是新西兰领先的国际短片电影节,旨在展示全球最具创意与思考力的短片作品。今年是电影节成立20周年,本届电影节从全球83部优秀作品中,海选出8部华人导演新作入围,并设立“中国焦点单元”专场放映。
“用讲故事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是刘汉霖的一贯主张,身为一名年轻的资深公益人,他善于用“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进行文学创作与电影艺术表达。《转人工》的创作灵感即源于此。刘汉霖认为,文学作品如果具备公益属性,将更加具有温度和力量;电影艺术如果切入社会热点问题,可以更直接地观照当下、激发社会正能量。他提出,今年是中国电影120周年,“公益类型片”不仅仅是一部公益题材的影片,更是一种能够调动社会参与、形成现实影响并具备审美价值的电影创作路径。通过真实故事改编、社会资源整合、公益化参与机制及电影二级市场的拓展,共同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公益电影生态系统:“《转人工》在内容生产、公益制片方面做了一次有益尝试,已经收到了许多正向反馈,非常令人振奋。”
在本届电影节开幕夜首映式,来自不同国家的700多位观众观看了《转人工》时,这部实验版的“公益类型片”《转人工》获得圆满成功,与观众成功实现跨文化精神互动。
在10月8日举办的“中国焦点单元”专场交流中,青年制片人刘笑尘介绍说,《转人工》主创人员都是专业志愿者,他们拍电影的目的是希望能通过电影的表达方式和电影独特的影响力去解决一些实际的社会问题。作为一名制片,她正在努力探索电影与公共利益相结合。希望通过电影艺术的影响力传递“让生命影响生命力”的创作理念,并尝试以公益闭环的方式进行制片管理。这部影片就是他们在公益类型片方面进行的首次尝试。
青年演员马誉铭介绍该片在创作过程中面临多次“崩溃”边缘,故事本身取自真实生活困境,“电影中出现的情况我在生活中也经历过,那种感觉很崩溃,在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也很崩溃,当时在拍摄的时候,拍摄空间非常狭小,摄影和灯光都摆不开,大家只能想尽办法去解决,一遍一遍地尝试,我也一遍一遍地演,当然结果是好的,就像导演说的,只要我们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奇迹就会发生。”
刘汉霖希望继续在文学、电影艺术进行跨媒介艺术表达与现实观照之间的深度探索,通过创作有精神深度的作品,探索人性中存在主义、自由意志、善恶边界、生命价值等主题的作品,建立一种兼具解决社会议题导向、艺术影响力与产业循环潜力的“公益类型片”电影模式。
据悉,刘汉霖根据原创长篇小说《中国往事·侠之大者》改编的电影短片《憾》,近期入围One Shot“一镜到底”国际电影节,该片同样采用公益制片模式,内容聚焦生命意义。其原创长篇科幻小说《2085》已完成改编电影剧本,进入筹备拍摄。作为一部融合现实主义与科幻思辨的作品,2085讲述了在AI科技元年的时代背景下,一场跨越时空、观照当下的人与科技相互拯救的故事,影片将以00后的视角,审视面向未来的AI辅助心理健康服务、医疗救助、社交需求困境,以及各种生活必须的机器人服务体系建设。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嘉
编辑/汪浩舟
来源:青瞳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