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然,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电影。但有时,仅仅一处失误就会深深烙印在观众记忆里,让所有人都只谈论这个问题,最终抹杀掉主创团队所有的闪光点。这样的疏漏会严重分散注意力,以至于让人几乎无法发现影片本身的优点。
拍一部合格的电影已属不易,拍一部佳作更是难如登天——后者简直像个奇迹。
当然,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电影。但有时,仅仅一处失误就会深深烙印在观众记忆里,让所有人都只谈论这个问题,最终抹杀掉主创团队所有的闪光点。这样的疏漏会严重分散注意力,以至于让人几乎无法发现影片本身的优点。
最近几部电影就遭遇了这种情况。其中不乏出色的作品,但每一部都栽在了一个恼人的疏忽上。
这些疏忽没有彻底毁掉影片,却成了它们身上的“眼中钉”。或许有人觉得这些都是小事,但对很多观众来说,它们严重影响了观影体验。下面我们就来仔细聊聊这些例子。
《侏罗纪世界:重生》的主创们,大概觉得只做一部系列流水线电影还不够——他们打定主意要从开场第一幕就惹毛观众。
影片将时间设定在2008年。遗传科技公司在一座偏远岛屿上设有秘密恐龙实验室。不出所料,这里不会太平:畸变暴龙挣脱了束缚。
而罪魁祸首,请注意——是士力架巧克力棒。一位研究员居然在工作现场偷吃这个,结果闯下大祸。
没错,情节就是这么离谱。
研究员失手掉了糖纸,糖纸被吸进了巨型防爆门的通风口,门后正关着那只恐龙。就因为这个,门的机械装置出了故障,还不知为何触发了整个安全系统的宕机。接下来,恐龙杀死了研究员,逃之夭夭。
这部乏味又催眠的续集,居然用这样荒唐到离谱的情节开篇。编剧们真就只能想出这种桥段了吗?
更糟的是,整个场景不仅难看,还夹着如此直白的广告植入,简直让离谱程度翻倍。
《梅根》当初票房大爆,所以观众对续集的期待很简单:照着成功公式来就行——一个叛逆的机器人对自己的人类小主人过度保护,最终引发黑暗又带点幽默的连锁反应。
但导演杰拉德·约翰斯顿显然不想走老路。他做得太过火,最终彻底失去了粉丝。
《梅根2.0》几乎完全抛弃了恐怖元素,转而拍成了一部“戏精感”拉满的科幻喜剧。很多因为原版的黑暗讽刺感而喜欢上它的观众,觉得续集简直蠢到家了,完全没get到点。
结果可想而知:口碑两极分化,票房血亏。续集仅收获3900万美元票房,而第一部的票房可是1.81亿美元。
这样的失败简直让人难以置信。要知道,恐怖续集在票房上历来表现不俗。但约翰斯顿严重偏离了原作的核心风格,亲手葬送了这个本可能成为吸金巨鳄的系列。
《F1:狂飙飞车》的主创们大概觉得,光是极限速度的赛车场面还不够有戏剧张力,于是硬给电影加了条离谱的反派支线。
APXGP赛车联盟理事会成员彼得·班宁搞阴谋诡计,想搞垮一支车队,逼车队老板把队卖掉。
更离谱的是,仿佛单纯做个坏蛋还不够,这个阴谋家居然试图收买车手索尼·海斯(布拉德·皮特 饰),提出让他故意搞垮车队,作为交换,等车队卖掉后就让他当管理层。
问题在于,这段老套到掉渣的剧情,只是把本就拖沓的电影拉得更长——要知道,观众的注意力本该全放在紧张刺激的赛车对决上。说真的,谁会为了看脸谱化高层的无聊勾心斗角来看《F1:狂飙飞车》啊?
这段无聊透顶的戏,在剧本阶段就该删掉,这样观众还能提前10分钟离场,省点时间。
好在除此之外,《F1:狂飙飞车》的视觉效果堪称惊艳,所以这个失误倒也容易被原谅。
《碟中谍8:最终清算》对于这个伟大系列来说是个相当平庸的收尾,而罪魁祸首就是没完没了的闪回镜头。
编剧试图一次性串联起所有未解的情节线,将这部电影变成了整个八部曲的终局尾声。
因此,叙事不断回顾过去:老角色、旧日阴谋和那些早已被遗忘的关键道具。影片不得不频繁打断紧张的动作戏,插入前作的画面,节奏被搅得一塌糊涂。
就连开场都像个“片段混剪”,这对一直靠视觉冲击力取胜的商业大片来说,实在是个奇怪的选择。
最后,为了打造“情怀向收官”,《碟中谍8:最终清算》忘了观众当初为什么喜欢这个系列,还把片长硬生生拖到了折磨人的170分钟。
迪士尼的真人翻拍版《白雪公主》本身就够拉胯了,但有个决策直接给它判了死刑:把经典的小矮人角色改成了诡异的数字木偶。
迪士尼决定不找侏儒症演员来演这些角色,这事一曝光就在网上引发了争议。一方面,彼特·丁拉基(《权力的游戏》演员)指出这类角色只会强化有害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许多侏儒症人士反驳称,这剥夺了同行获得重要角色的机会。
这无疑是个复杂的伦理问题。但不管你站在哪一边,都很难否认:银幕上呈现出的效果,简直让人不适。
这些“小矮人”完全不像真人,而他们本应是《白雪公主》故事的核心。当关键元素出现如此严重失误,整部影片便轰然崩塌。
保罗·安德森执导的新奇幻动作片《在失落之地》,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
按理说,影片改编自《权力的游戏》作者乔治·马丁的小说,本该有优势,但宣传却把它包装得又无聊又难看。
糟糕的塑料质感画面像廉价电子游戏也就罢了,安德森还加入了一个视觉手法,从头至尾都让人忍无可忍——眩光。
几乎每个镜头里的每盏灯、每支蜡烛,都在散发着刺眼又突兀的眩光。光线多的场景,简直成了对J·J·艾布拉姆斯(以“炫光美学”闻名)风格的拙劣模仿。
这算大胆创新吗?或许吧。但效果简直灾难级,因为它太分散注意力了。要是一个视觉设计妨碍观众跟上剧情、关注角色,那它就是彻底的失败。没别的可说。
《神奇4侠:初露锋芒》远非一部伟大的电影,但作为漫威电影宇宙新版神奇四侠的亮相之作,还算合格。
然而,它也同时证明了一个不变的真理:即便是2亿美元的预算,也无法保证银幕上的数字化婴儿看起来逼真。
剧情里,行星吞噬者在追杀苏和里德的儿子。虽然拍摄时用了真实婴儿,但婴儿的表演能力显然有限。所以剧组为复杂场景做了个数字替身——这本是合理又安全的操作。
问题在于,这个数字替身看起来……说得委婉点,太诡异了。他像极了《暮光之城》里的“蕾妮斯梅”——假得离谱,最好的情况是分散观众注意力,往坏了说简直是吓人。
更让人难受的是,其他数字化角色,比如行星吞噬者和银影侠,都做得相当出色。
对比之下,《神奇4侠:初露锋芒》给出了一个残酷结论:数字婴儿技术仍未成熟,尚不能在大银幕呈现出令人信服的效果。
来源:自然de聆听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