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数看着不算少,但跟去年比就差远了,去年7天还卖了21.05亿,今年直接少了快3亿。
2025年十一档刚结束,8天长假票房就定了局,18.27亿。
这个数看着不算少,但跟去年比就差远了,去年7天还卖了21.05亿,今年直接少了快3亿。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票房居然退回到十年前2015年的水平了。
今年十一档其实挺想拉观众的,平均票价降到36.6元,比去年少了3.7元,按理说门槛低了,人该多了吧?结果刚好相反,8天只来了5000万人次,比去年7天还少223万。
说实话,不是观众不想看电影,是今年的新片实在没让人有买票的冲动。
本来大家对《志愿军:浴血和平》期待挺高,毕竟是系列收官作,结果票房才4.5亿,跟去年《志愿军,存亡之战》比,直接腰斩。
还有《刺杀小说家2》,前作都卖了10亿,今年档期票房连3亿都没到,完全没接住前作的热度。
更有意思的是,今年十一档票房第二的居然是老片《731》,这部片都上映20多天了,还能在档期里拿3.4亿。
这事儿看着离谱,其实也说明新片竞争力太差了。
当然也有口碑好的小片,比如《震耳欲聋》豆瓣7.5分,《毕正明的证明》7.4分,但除了《震耳欲聋》拿了1.74亿,另外两部票房都没破1亿,好口碑根本没转成票房。
新片不给力,最终苦的还是背后的影视公司。
今年十一档,各家影企的日子可是天差地别,有人能靠之前的收益缓冲,有人却陷在亏损里出不来。
博纳影业今年的日子怕是最不好过的,上半年因为《蛟龙行动》票房没达预期,已经亏了10.56亿。
十一档又只参投了《志愿军:浴血和平》,连个缓冲的机会都没有,短期想翻身太难了。
华策影视和猫眼一起主控的《刺杀小说家2》也没好到哪去,预测总票房才4.13亿。
本来想说说大IP是不是就稳赚,后来发现根本不是,要是网传的3亿投资是真的,这片子肯定得亏。
还有《浪浪人生》,上海亭东影业和猫眼影业主控,预测总票房3.28亿,要是真投了2亿,大概率也是赔本买卖。
不过也有能喘口气的,比如中国电影。
它虽然主控的《志愿军:浴血和平》预测分账才2.2亿,大概率不赚钱,但好在暑期档靠《南京照相馆》赚了不少,30亿的票房能帮它对冲一部分风险。
最让人惊喜的是联瑞影业,它走的“小成本+现实题材”路子太管用了。
今年主控的《震耳欲聋》预测总票房2.27亿,不出意外能盈利。
其实联瑞之前就靠这路子成过,比如2024年的《烟火寻常》,8000万成本拿了3.5亿票房,看来选对赛道比追大IP靠谱多了。
不过影企盈利难,还有个隐藏原因,有些大IP、名导的项目,上游方会提前用溢价把风险转出去,自己先锁定收益。
这样一来,后面参与的公司能赚的空间就更小了,这事儿对行业来说可不是啥好事。
影企盈利分化,跟影片题材也有关系,尤其是十一档常出现的主旋律。
这两年总有人说主旋律凉了,其实不是题材不行,是有些创作太偷懒了。
早几年十一档,主旋律可是“票房灵药”。
2016年《湄公河行动》拿了11.8亿,直接把主旋律捧成了档期常客。
但后来片子越拍越多,套路也越来越明显,要么堆宏大叙事,要么人物形象扁平,情感输出硬邦邦的,观众看久了自然会“致敬疲劳”。
《志愿军:浴血和平》就是个典型例子,角色处理得像按模板来的,故事也是拼接起来的,就像预制菜一样没新意。
现在的观众早就不吃这一套了,市场已经变成“内容驱动”,再这么偷懒肯定不行。
其实这两年十一档也在变,2024年就只有1部标准主旋律,今年《刺杀小说家2》《浪浪人生》又加了不少其他类型,明显在减少对单一主旋律的依赖。
但这不是说主旋律不行了,今年十一档票房第一的还是主旋律,《731》场均17.8人次,比很多新片都高,这说明观众不是不喜欢主旋律,是不喜欢没诚意的主旋律。
暑期档的《南京照相馆》也证明了这一点,它没走套路,而是挖了很多历史细节,比如1946年南京民间影像馆的故事,最后拿了30亿票房。
所以主旋律根本没凉,只是得沉下心做内容。
弄明白这些问题,十一档想重新火起来,方向就清晰了。
不是档期不行了,是得从根上改改创作和选片的思路。
今年十一档遇冷,说到底是供给端出了问题,没爆款带动,腰部影片又不给力,观众自然不买账。
影企想不亏,就得选对项目,控制好风险,别光盯着大IP,小成本现实题材说不定是条好路。
主旋律更不用慌,只要别再搞“偷懒式创作”,多挖点细节,把人物做鲜活,观众照样买账。
而且十一档也不用只靠主旋律,多加点喜剧、奇幻这些类型,题材多元了,能吸引的观众也更多。
说实话,十一档作为传统黄金档期,底子还在。
只要影视公司能拿出真材实料的好片子,少点套路,多点诚意,观众肯定会回到电影院。
毕竟大家假期里,还是想找个好看的电影放松一下,关键是得有让他们愿意花钱的作品。
2025年十一档虽然凉了,但也给行业提了个醒,别再指望靠档期光环赚钱了,内容才是硬道理。
接下来要是能照着这个方向调整,说不定下次十一档,就能重新找回“黄金档期”的成色。
来源:游史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