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不再好骗了!国庆档18亿票房,它凭7.6分逆袭给行业上了一课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0 03:10 5

摘要:国庆档票房榜刚贴出来,朋友圈就炸了:一部讲聋人律师的小片子,居然把三部主旋律挤下去,自己坐到第四把交椅。3.2亿,听着不多,可它只用了别人三分之一的排片,上座率天天25%以上,10月6号那天还逆袭到单日第二。

国庆档票房榜刚贴出来,朋友圈就炸了:一部讲聋人律师的小片子,居然把三部主旋律挤下去,自己坐到第四把交椅。3.2亿,听着不多,可它只用了别人三分之一的排片,上座率天天25%以上,10月6号那天还逆袭到单日第二。

很多人愣住:到底谁在给这部“手语片”掏钱?

答案其实藏在影院最后一排。

那里坐着戴AR眼镜的听障观众,手语翻译在镜片里蹦跶,他们第一次不用盯着字幕猜剧情。120家试点影院,特殊场次票房82%来自《震耳欲聋》。

国家电影局刚出的数据说,今年国庆无障碍场次多了三成,可真正让聋人愿意走进影院的,只有这部。

片子火得有点“歪”。

短视频平台没砸大钱,营销转化率掉28%,反倒是一段13分钟电梯吵架长镜头被剪成“演技修罗场”,点赞飙到三百多万。

年轻人吃这套:不煽情、不喊口号,一个律师在电梯里用手语吵架,青筋暴起却发不出声音,比喊“你犯法了”更炸。25到35岁观众占六成,他们买票的第三大理由写得很直白:这片子“有用”。

“有用”俩字,把片方也整不会了。

北京一家律所看完片子直接挂牌“听障法律援助中心”,第一周278个电话打进来,四成是借钱被骗的聋人。

主演檀健次被拉去当公益大使,笑称“自己演了个电影,结果变成客服”。

更夸张的是,中国残联和司法部跟着宣布三年培养200名手语律师——文件里直接点名“参考《震耳欲聋》社会反响”。

一部电影把公共政策撬开一条缝,上一次还是《我不是药神》。

市场端更“离谱”。

文艺片默认一线白领专属,可这部三四线票房占41%。

贵阳一家老影院经理发朋友圈:从没见过聋人观众组团包车来,爆米花都不要,只要字幕关掉。

猫眼把数据一拉,发现“社会价值”第一次爬进购票理由前三,比去年蹿升七位。

类型片红利退潮,主旋律占比从62%掉到39%,留给现实题材的空档,被一部“小切口”精准卡位。

密钥延期、柏林参展、中戏把长镜头当教材……好消息一路追加,可最让业内眼红的,是这片把“公益”做成了“生意”。

无障碍场次票价比普通票贵10块,照样满座;AR眼镜租赁另收20,押金三百,观众排着队签协议。

影院发现:原来服务残障群体不是做慈善,是增量市场。

明年春节档,沉浸式手语系统要铺到800家,设备商已经笑得合不拢嘴。

热闹背后也有冷思考。8亿的《731》靠遗址游拉动客流,210%的游客涨幅,被质疑“消费苦难”;“手语律师”计划刚启动,就有人担心变成“拍完就散”的合影工程。

票房奇迹能不能复制?

大概率难。

聋人题材+演技炸裂+政策东风,三条同时撞上,比中彩票还玄。

可至少它让观众意识到:电影不只是“杀时间”,也能“杀偏见”。

下次买票前,不妨问问自己:是想看特效炸地球,还是想看一点地球上被忽略的心跳?

如果选后者,记得选后排角落——那里可能正有人戴着AR眼镜,第一次“听见”电影。

来源:足智多谋火车Pz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