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47天的停战谈判没能挡住前线的炮火,2025年国庆,《志愿军3》把这场“边打边谈”拍得直击人心,票房夺冠、口碑守住
747天的停战谈判没能挡住前线的炮火,2025年国庆,《志愿军3》把这场“边打边谈”拍得直击人心,票房夺冠、口碑守住
从第一分钟开始,你就能感到这部终章不在炫技,紧贴史料与人心
陈凯歌团队以超过五百天的拍摄,把三部曲收束在谈判桌与阵地的相互牵引上,镜头不飘、情绪不虚
《志愿军3》豆瓣开分7.4,国庆档满意度87.2分居首,思想性88.0分位列全年第二,最新票房到10月8日15时48分是4.43亿元,系列总票房突破25亿元
观众这次更理性,平均票价36.6元,比去年国庆档低了4元,家里人一起看也更容易
长三角电影市场研究中心的陈丹提醒,上映初期若没有口碑,后续增势就难;
我认同这点,尤其是主旋律题材,观众要的是可信与可感
电影最冷的桥段,是对细菌战的正面揭示
片中,美军在我方阵地空投鼠疫与霍乱病媒,志愿军战士杨三弟染疫,医护张娟在简陋的战地医院反复为伤员吸痰,最终感染牺牲
史料显示,1952年朝鲜战场上,我军一个月内出现13例鼠疫、44例脑膜炎和43例其他急性病,共36人死亡,其中包括第六十七军军长李湘;
当时有25名被俘美国飞行员的供词,成为揭示细菌战的重要证据
当银幕里的白衣天使倒下,观众同时被点到一个更深的事实:这些数据与供词背后,牵扯到侵华日军731部队的延续
我在影院里听到后排有人吸气,没人哭出声,只有那种压着喉咙的愤怒,这是战争里最不能美化的一块
“人螺丝”是另一段让人握拳的硬故事
1951年停战谈判一开场,美军把投向朝鲜的1700余架作战飞机里约80%用来实施“绞杀战”,每天三百架次轰炸,平壤以北西浦、价川、安州三角地带的铁路被炸得四个月无法通车
片中,铁轨炸裂、扳手缺失,坦克专家吴本正和铁道兵史光明把自己当螺丝,生生攥住扳手让列车通过,手掌被震到血肉模糊
原型是河北乐亭人史阜民,他在一次作业中用螺丝扳手连接不同型号铁轨,坚持了1小时30分钟,让18列列车安全过桥,后被授予志愿军二级英雄称号和朝鲜一级国旗勋章
你会意识到,战略与战术的成败,有时就卡在一个人是否肯把手握到流血
我在那一幕里想到的是火车的车轮与钢轨的摩擦声,粗粝到像命运在磨牙
上甘岭的段落让老战史以新镜头打开
影片不仅呈现了坑道战,还讲清了“二次炮击”的用法——敌方火力被压制后再次精准覆盖,给步兵打开路
黄继光的镜头没有神化,他被拍成一个能吃苦也在学习的年轻人
真实里,他没上过学,但从山东战友李继德那里学拼音,两人合买了一瓶蓝墨水,黄继光把墨水常装在挎包里,有次没拧紧盖子,挎包被染黑,直到牺牲那天还背着它
他给母亲写信说“男有决心在战斗中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这个句子今天听起来依旧直
最终,他在21岁时张开双臂扑向火力点,用胸膛堵住枪眼
电影里衣服被机枪打烂黏在皮肤上
这不是夸张的血腥,而是把“堵枪眼”这四个字拆开给你看它的重量
我常想,倘若把这封信和那只挎包放进展柜,很多人或许会更理解“英雄”其实也会为一个字的笔画较劲
姚庆祥的牺牲,是谈判序列里最刺目的空白
中立区规定不开枪,他选择收住扳机、用生命捍卫规则,最终被特务近距枪杀
现实里,8月20日上午10时,开城高丽小学为他举行追悼会,因烈士未留照片,宣传队美工依照同袍回忆绘制遗像
乔冠华写下挽联“世人皆知李奇微,举国同悲姚庆祥”,像一柄冷刀插在和平的话语里
我对这一段有私心的偏爱,因为它把“克制”拍成了勇气,战场上的规矩不是软的
名字的误认,是片中最平静又最疼的一笔
吴本正记着战友张孝恒的嘱托,要照应他在前线的弟弟张孝文,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同名的年轻兵,就把他往坦克维修引,别再冲在最前线
后来才发现,这位张孝文并非那个弟弟,真正的张孝文已牺牲,只是重名
编剧说,这来自他们翻阅烈士资料时的发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英灵墙刻着17万多个名字,而牺牲者总数是197653人,因为有两万多重名
有人倒下,另一个同名又站起,这不是巧合,这是一个民族的密度
我坐在黑暗里想到户籍簿上的同名,忽然觉得“张孝文”这个名字像影子,影子叠着影子
几十年后,老兵在机场迎回战友遗骸的镜头,把银幕与现实对接
他们的背已不挺,眼神还硬,像那句《志愿军》里常被提起的“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真实老兵出现在片尾字幕里,让电影不再只是一段艺术作品,而是一份记录
我看着他们站在停机坪边,心里有个小小的念头:很多人没在影院里落泪,不是因为不被打动,而是觉得该把那份沉默留给他们
今年国庆档多元竞争,《志愿军3》靠“边打边谈”的双线叙事脱颖而出
行业在讨论IP续作的难点:口碑决定商业价值,受众与定位要分清,过去的光环不等于今日的票房
《长津湖》系列用极寒与惨烈搭出史诗,《拯救大兵瑞恩》用一段营救写尽人性与牺牲
我更喜欢《志愿军3》把谈判桌端进战场的方式,因为它把胜负拉回到耐心、资源与规则
你能看到枪声背后有人在对表、有人在改稿、有人在死守铁轨,战争不是只靠勇猛
到10月8日15时48分,《志愿军3》以4.43亿元成“双节档”票房冠军,平台预测最终票房约6.82亿元
片方分成已达1.7亿元,可能到2.7亿元,系列片方总分成有望破10亿元
数据当然重要,但这部片子的价值不止票房,它更像一个公共记忆的加固工程
我相信在理性购票的当下,能让人走进影院的,是一句“真实”,能让人在片尾坐住的,是一句“值得”
说到这里,还是要把功劳落在创作者的选择上
陈凯歌没有把英雄做成传奇人物,他把他们写成可以对拼音较劲、会忘拧墨水盖子的年轻人,把医护写成会在黑夜里守着吸痰管的人,把铁道兵写成会把手握到破的“人螺丝”
这些细节不会热搜,却经得住时间
我也想提醒自己,所有强叙事都该留一扇窗给细节,它们会让雕像变成人
历史最怕被简化,其次是被忘记
《志愿军3》没有新鲜的炫技,却给出真实的重量,它把“无法复制”这四个字用在了该用的地方
向所有英雄致意,也向那些叫不出名字的人致意
我在片尾留了几分钟,想起一句朴素的话——
来源:龙少说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