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国庆档豆瓣开分最高(和《震耳欲聋》并列第一)的口碑佳作,《毕正明的证明》的票房堪称惨烈,自上映开始就在国庆档新片中垫底,甚至打不过豆瓣5.2分的《猪猪侠》。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作为国庆档豆瓣开分最高(和《震耳欲聋》并列第一)的口碑佳作,《毕正明的证明》的票房堪称惨烈,自上映开始就在国庆档新片中垫底,甚至打不过豆瓣5.2分的《猪猪侠》。
票房受很多因素影响,对这部电影而言,让人一头雾水的片名无疑要背一口大锅。《毕正明的证明》既不像《志愿军》《三国的星空》这样能清楚点明电影的题材类型,也不像《浪浪人生》《震耳欲聋》这样能传递电影的情感方向。
光看片名,除了知道主角叫什么外,观众对电影可谓一无所知,也缺乏想进一步了解的动力。这个片名甚至有负面作用——谐音梗让很多人觉得是一部粗制滥造的喜剧网大。事实上,这是一部如今少见的扒手电影,不仅拍出了上世纪90年的江湖传奇感,更记录了一段时代的变迁,整体气质在近年国产片中颇为稀有。这样一部佳作,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
扒手组成的现代江湖
扒手在现实中是个人人喊打的行当,但在艺术创作中一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它和曾经风靡一时的盗墓题材很像,承载了人们对某种超越乏味现实、充满传奇色彩的生活的想象。在武侠题材已经没落的现代,扒手题材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贴合时代的新式武侠。
对于扒手电影,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各种赏心悦目、让人拍案叫绝的偷盗过程,这相当于武侠电影里最吸引眼球的武功。扒手电影对偷盗的表现方式各不相同,冯小刚的《天下无贼》是炫技派,葛优徒手剥生鸡蛋的一幕至今仍是经典。
而另一部经典扒手电影杜琪峰的《文雀》则重在写意。在片尾的雨夜护照争夺战中,电影对具体行窃过程都是一笔带过,主要靠慢镜头和演员意味深长的表情来展现暗流涌动的氛围,颇有武侠小说中高手交手瞬间即分胜负的意境,给观众留下大量的想象空间。
《毕正明的证明》则走了一条不同于两位前辈的道路——用夸张的拍摄手法还原真实的偷窃过程。
电影的主线并不复杂,讲的是初出茅庐的反扒民警毕正明卧底扒手组织,在历经艰辛后终于成功捣毁组织,保护了铁路旅客的财产安全。
电影中的扒手行窃并不是靠惊为天人的高超手法,而是有一套完整的流程方法论:先要学会识人,从一个人的衣着打扮分辨谁是真有钱,谁是假大款;接着要制造行窃机会,用各种方法转移受害人注意力;然后靠长期训练的高手速无声无息地割人口袋、夹人钱包;最后还要收尾,或把假钞放入钱包物归原主拖延报警,或原地变装离开现场。
整个流程逻辑严密、可操作性极强,再加上团队配合,普通人在他们面前就是毫无反抗余地的待宰羔羊。
而在表现偷窃过程上,电影采用了多机位、多特写、多镜头切换的拍摄手法,再配上精准踩点的音乐,让偷窃有一种功夫片般行云流水的节奏感。导演在访谈里表示,自己想把偷窃拍出刀光剑影的感官刺激,毫无疑问他做到了。
武侠的看点不仅在功夫,更在江湖的恩怨情仇上。《毕正明的证明》也在这点上下足了功夫,电影以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为背景,构建了一个充满江湖传奇色彩的扒手组织——荣门。
电影的服化道非常用心,从人挤人的绿皮火车、熙熙攘攘的服装城,再到上世纪风格的复古装扮和BB机,共同刻画了一个有着浓厚烟火气的真实90年代,让观众相信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又缺乏监管手段的时代里,确实会滋生出荣门这样的不法组织。不过我要小吐槽一下,电影中出现了两次“小卡拉米”这种近几年才流行起来的网络语,多少有些让人出戏。
荣门是传统江湖黑话里对扒手这一行的别称,评书大师连阔如在他的名作《江湖丛谈》里介绍了很多上世纪的江湖行当,其中扒手就叫小绺或老荣。电影中的荣门专在火车上行窃,有一套完整的交流黑话(富人叫横子、钱包叫皮子)和行事规矩(不偷老弱、不在别人地盘下手)。
荣门的等级森严,最高层是掌门和几位议事长老,主力成员是分为三横五纵的八支扒手队伍。每个队伍有自己的地盘,每隔几年会根据英雄会(就是扒手比赛)的成绩重新进行划分地盘。除了三横五纵外,荣门还有负责情报支援的其他成员,甚至铁路员工里都有卧底,一旦发现反扒民警上火车就会通知荣门。
荣门还有一支负责干脏活、维护组织利益的鬼队,队长花手是年轻一辈中技术最好的,因为身上有命案无法参加英雄会。好胜心极强的他与横一队队长少爷以及掌门四爷的冲突,推动了整个电影中后期的剧情。
从组织设定到角色动机,我已经很久没在国产电影里看到这么有江湖味的片子了,甚至有种看《古惑仔》之类上世纪港片的感觉,在国庆档新片里的气质是独一份。
盗亦有道是贼道
包括《天下无贼》和《文雀》在内,许多电影会把扒手设定成某种程度上的“侠盗”,寄托劫富济贫、盗亦有道之类的侠义情怀。《毕正明的证明》走得则是现实主义路线,对扒手持完全批判的态度,用电影里的台词说就是:“盗亦有道是贼道。”
电影里确实有些扒手良知未泯,代表就是女主大白桃和她的两个小弟。大白桃是横一队骨干,业务能力强又热心有侠气,是荣门中少数还抱有原则的人,遵守“不偷老弱”的规矩并会惩罚破坏规矩的人。她出于善心收了假扮乞丐的毕正明为徒,但又千方百计阻止他正式加入荣门,因为一旦进了荣门就再难离开,只能做一辈子贼。
但大白桃只是荣门里的个例,其他荣门成员对道义也好、规矩也罢都不在意,他们唯一在意的只有利益,唯一遵循的只有谁的拳头大。毕竟连掌门四爷都能为了帮派利益把花手出卖给少爷,又怎么可能指望其他人遵守什么道义?所谓“盗亦有道”只不过是一戳就破的遮羞布。
当有原则有底线的少数人碰到没原则没底线的大多数人,最终只能是惨败。就像大白桃自嘲的那样:“我还想着就算做贼也跟其他贼不一样,但没什么不一样,贼就是贼。”电影里大白桃在小弟被杀后醒悟,试图和毕正明合作脱离荣门、去追逐心中成为一个模特的梦想,但最终还是倒在了血泊之中。
电影进一步点出了造成大白桃悲剧的根源,是一整条个人无力反抗的犯罪生态链。大白桃、她的两个小弟还有花手,都是小时候惨遭人贩子拐卖,要么是直接卖给荣门接受严酷训练,要么是无依无靠只能拜入荣门。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只能抓住眼前出现的一切机会去努力活到明天,无暇也无力做其他选择。而等到他们长大成人后,已经深陷泥潭无法自拔。很难批评这些孩子做错了什么,换做其他人大概率也是一样的结局。
为了展现这种命运弄人的唏嘘感,电影安排了好几场毕正明和花手无意间相遇的戏份:7岁时,毕正明在绿皮火车上偶遇行窃的花手,花手还骗了毕正明一瓶汽水;被花手挑断脚筋后,毕正明到荣门的大本营围江卧底,两人在一家面馆背靠背坐着,花手还借了毕正明一瓶醋;后来毕正明去一家中医馆理疗,躺在隔壁床的花手还传授了他用冥想止痛的方法。
在电影的结尾,当两人在火车厕所里结束了最后的打斗,筋疲力尽地坐在地上时,彼此之间并没有剑拔弩张的氛围,反而有种惺惺相惜、坦诚相见的松弛。
这一刻观众会发现两人有很多相似处,都一样的有好胜心,一样的盯上目标就绝不放弃,这份执念也让他们磨练出了一流的专业技能。只不过两人选择的道路一正一邪,尽管人生线路时常交汇,但最终还是走向了不同的结局。
而决定两人道路的都是意外。如果花手小时候没有被人贩子拐卖,他也许还会继续弹琴,一路拿奖拥有自己的成功人生;如果毕正明7岁那晚被扒手钩出了车窗,他也许就是另一个花手。但人生没有如果,只能让人感叹命运的无常。
这里要夸下两位演员的演技,把这两个相互对照的角色都演绎得很好。外形俊朗的王安宇以前扮演的都是偶像味比较重的帅气角色,这回第一次登上大银幕扮演接地气的反扒民警,还有大段假扮乞丐的内容,意外一点都不违和,把毕正明从初出茅庐的锋芒、卧底荣门的内敛再到历经磨难后的成熟都诠释得很有说服力,相信会成为他演艺生涯的突破点。
而老戏骨王彦霖本身就是靠反派起家,这次饰演花手也贡献了非常精彩的表演。电影里他就算一句话不说,光靠表情和身体姿势就能把花手的阴狠毒辣演得入木三分,看他的表演着实是享受。
说回电影本身,对于命运弄人这种话题,一般电影看完后留给人的只能是遗憾和无奈,而《毕正明的证明》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向前更迈了一步,拍出了社会进步对整个犯罪生态的影响,让观众看到这些遗憾和无奈会随着时代发展而消失。
电影后半有个重要情节:1998年铁路开始全面提速,铁道线路要重新进行划分。电影中这是一个推动英雄会重新举行的契机,但从更长远的尺度看,这也是铁路扒手覆灭的倒计时。
铁路提速对铁路扒手的影响在电影开头就体现出来了:7岁时毕正明和母亲搭乘慢速的绿皮火车,车厢像沙丁鱼罐头一样拥挤,连过道里都躺满了人,在这样的车厢里行窃不需要任何技术。有的路段火车实在太慢,扒手们站在铁道旁用竹竿伸入车窗就能行窃,简单粗暴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十几年后毕正明成为反扒民警时,铁路已经经历了一次提速,提速意味着车次变多、车厢变宽敞、乘客清醒的时间增加,这都让行窃难度大幅提升,对扒手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所以荣门才会发展出一整套完善的流程,更讲究团伙配合。
而当铁路继续提速,再配合技术的发展(比如监控和电子支付)以及广大民警的辛勤付出,最终结果就是我们当下的生活:社会治安水平大幅提升,铁路扒手早已成为历史名词,就连大街上都很少遇到扒手。
如果大白桃和花手生在这个时代,他们应该就能过上自己向往的生活吧。
网上有人吐槽“在铁路扒手都没了的现在,为什么要看这么一部电影”,撇开电影并不需要局限于特定时代不谈,我觉得记录一段历史的变迁本身就是有意义的。
当我们身处具体当下时,很容易觉得眼前的好都是天经地义,眼前的坏都是难以改变。而对历史的回顾可以让我们用发展的角度看待事物,对眼前的好多一份感恩,对眼前的坏多一份淡定。我想这样的心态会让人活得更从容踏实吧。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