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些年,给电影《青松岭》拍砖的人不少。有人指它“斗争至上”,嫌它情节“高台教化”;更极端的,干脆给它扣上一顶“毒草”帽子。短视频和网文一哄而上,仿佛不踩它一脚,就显不出“独立思考”的时髦。
这些年,给电影《青松岭》拍砖的人不少。有人指它“斗争至上”,嫌它情节“高台教化”;更极端的,干脆给它扣上一顶“毒草”帽子。短视频和网文一哄而上,仿佛不踩它一脚,就显不出“独立思考”的时髦。
影片里,李仁堂那一声“马车是贫下中农的命根子”,喊的是当年真实存在的焦虑。1965 年的中国农村,犁头与铁锹就是“重装备”,一个生产队拢共两头骡子,要是被私心卷走,秋后分口粮时就得有人饿肚子。万山大叔的“倔”,不过把“大家都要活”这句大白话钉在村口老松树上;谁要偷偷锯走一条枝丫,锅里就得少一勺稀汤。与其说他在“捍卫路线”,不如说他守着二十户人家最后一点活命的资本。
再看钱广,放到今天也能对号入座:钻制度空子,把公共资源变成私产,再用“技术壁垒”垄断好处——让马在悬崖口惊炸,只有他甩得响那一记鞭,等于给生财之道加了私锁。几次惊车,摔得新把式骨断筋折,钱广却在暗中数钞票。这和如今用信息差割韭菜的人,有什么本质区别?说他“见利忘义”都轻,他这是踩着别人的脊梁换钞票,放到任何年代都该被揪出来晒在阳光下。
《青松岭》的镜头语言确实粗粝:没有航拍,没有斯坦尼康,连对白都带着舞台腔。可它把“公”与“私”的边界拍得比磐石还硬——集体的大车,谁想动一动,就得先过人心这一关。
马车往哪儿走,肯定得往社会主义大道上走!
来源:丽凤在热搜